防治干眼症 不妨试试针灸

文 / 家庭中医药
2021-02-21 00:09

防治干眼症 不妨试试针灸

山西 洪洞县/蔡晓刚

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类以泪液质/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常见症状包括眼部干、涩、痛,有灼热感、异物感,容易疲倦、眼痒、分泌黏稠物、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有时虽然眼睛基本泪液不足,但因刺激反射性泪液分泌而造成常常流泪;较严重者,眼睛会因为红肿、充血、角质化、角膜上皮破皮,而有丝状物黏附、视物模糊或视力波动、难以名状的不适,且不能耐受有烟尘的环境。病变持久可使角膜透明度下降、视力减退,从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生活方式、习惯的变化,干眼症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并呈现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干眼症当属于中医学“白涩症”“神水将枯”“燥证”范畴。《原机启微》首次明确描述干眼症的症状:“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俗称白眼。”《眼科大全》所言,“目珠外,神水枯涩而不润泽”,“不清而珠不莹润”,则道出了本病的特点。《诸病源候论》用“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为泪”,“目,肝之外候也,腑脏之精华,宗脉之所聚。上液之道,其液竭者,则目涩”,明言阴精亏虚是干眼症发病的基础,阴虚内燥,虚火浮越,气不布津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

肾气、肾精充沛,津液在肾的调节下,化生有源,不断输送至目,为目外润泽之水及充养目内之液提供了物质保障,则目珠润泽、视物清明。若肾气亏虚,肾精不足,则肾失所主,津液不能上润于目,日久目失津液濡润而变生目珠干燥之症。

目珠是否润泽与泪液的化生有关,而泪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肝的功能是否正常、肝所藏血是否充沛有关。肝气调和、肝血充沛则肝疏泄有度,肝所藏之血可升运于目,化生泪液,滋润目及其经络,泪液运行有序而不外溢。若肝失调和,肝所藏血亏虚,则泪液化生之源不足,泪液匮乏则目珠失于濡润,日久致目珠干燥之症。

操作

穴取百会、风池、攒竹、太阳、四白、曲泉、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太冲。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位,自然微闭双眼,均匀腹式呼吸。

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针尖向后、以15°角刺百会1.5寸,直刺足三里1.2寸。施以捻转手法约1分钟后,将预先做好的中间有一小洞洞的硬纸片,经针尾套于针灸针上,并将其自然放置于针刺局部表皮。取约2厘米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其艾段下端应距皮肤3厘米许),由其下端点燃,令其自燃,施温针灸。在温针灸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前硬纸片下再加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艾段自燃至成灰后去掉为一壮,如前法连续施温针灸3壮。

针尖向对侧眼球刺风池1.2寸,针尖向眼部方向斜刺太阳0.5寸,针尖向睛明穴方向平刺攒竹0.3寸。医者先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轻刮针柄10余次,休息约1分钟后再用手指甲轻弹针尾10余次,使针体微微震动。直刺四白、合谷、太冲各1寸,三阴交、曲泉各1.2寸,施以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

解读

方中攒竹、太阳、四白为患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通窍活络,与起于鼻旁及眼周的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协同调理眼周局部经络气血、通窍活络,促进泪腺分泌泪液。合谷、太冲二穴相配,上下、气血、阴阳、脏腑同调,协同发挥补气益血、通经活络、清热利湿、补肝益肾之功效。风池可加强清肝明目、通络止痛之功。曲泉补肝养血、疏解风热。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安神定志,与合谷、太冲共用,加强调理周身气血阴阳脏腑的功用。温针灸百会能填精补髓、益气养血、醒神开窍、调神镇静。诸穴配合、针灸并施,共达通经活络、流畅气血、津液敷布、养血润目、阴平阳秘、消除诸症之目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蔡晓刚

本文编辑:秀泷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