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无效时,我扎了这两针
经渠、大都治发烧身疼医案一则
作者/王居易
大约在1982年,我到一个诊所出诊。出诊结束时经过一个诊室,有一位二十几岁患者正在输液,遂邀余诊治。
患者感冒发烧数天,一直输液未愈(抗生素、退烧药等)。发烧,浑身发憋,每次输液后出汗,但仍全身疼痛发憋,出汗不透,应属于伤寒汗不出(出汗不自然)。
仅取
经渠、大都
,行针后患者自述汗从里面出来,肌肉已不酸痛,未输完液患者就要求停止输液出院了。
此例说明输入解表药引起的出汗为强迫发汗,无法达到排除邪气的目的,而经渠、大都能把汗从里面自然地渗透出来。脾主肌肉,故取大都,疏松肌肉止痛,即把津液渗透到肌肉各个层次,把肌酸排出体外。为加强解表功能,可加大椎。
《百症赋》曰:“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两穴为太阴经腧穴,能治疗伤寒汗不出。为何本组对穴能发汗?
从经络气化功能来看,手足太阴经在三阴主“开”,指宣发的意思,即对阴分(体液,水液)有排出和灌渗的功能。
“开”指“开放”,即在细胞外环境使人体的营养物能输布,使代谢物(废物)能排出。该对穴也涉及五输穴的理论。大都为脾经的火穴,为母穴,有较强的补阳气的作用。经渠为肺经的金穴,为本穴,调理本经的功能强。
当人感冒时汗不出有两个原因:第一,肺气宣发能力弱,用经渠能调节肺气升降;第二,脾为肺之母,太阴经经气不足,缺乏鼓动力,无法托发肺气,用大都温补脾气,利用脾气把肺气托出来,谓之“母能生子”。
本组穴位除了伤寒汗不出之外,亦能治疗外感咳嗽久而不愈。这种咳嗽虽然不严重,但经过治疗仍不愈,伴有脾虚症状(便溏等),属于肺脾两虚的证型。
为何在此情况下不取太渊、太白?区别在于经渠、大都治疗外感余邪未净兼有肺脾虚的久咳不愈;而太渊、太白治疗单纯肺脾两虚的久咳不愈。
“
临床上除了经渠、大都这种同名经配穴的方法外,王老师常用的还有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以及奇经八脉配穴法等。但无论什么方法,都是以准确定位腧穴为前提的。
那如何精准的找到穴位呢?我们以足三里为例,看下王老师临床是如何找穴的。
”
足三里的取穴方法
针灸教材书描述足三里的取穴法为“犊鼻下三寸(用患者的食、中、无名、小指四指量),离胫骨外缘一横指处”。但在此针刺不仅针感不理想而且疗效不明显或无效。笔者认为,经脉腧穴须切循而得之,不可死板地度量而得之。
《针灸聚英》曰:“三里,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受此经典论点的启发,笔者在临床反复试验后发现足三里应在胫骨粗隆下缘外侧,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取之。
足三里离胫骨外缘的距离,在教材书里都写成与食指同宽,但这样取穴并不确切,根据胫骨前肌的宽窄,每人不同;一般走路多者或小腿短粗者较宽,走路少者或小腿细长者则较窄。按此针刺,能感觉针感往下循经直到外踝关节,在临床治疗中针感常传至足背或足大趾尖部。
经络医学足三里取穴方法
图片摘自《经络医学概论》一书
足三里是个“大穴”,能治疗很多种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虚证、实证,慢性病、急性病,如果取穴不准,将会明显地影响针感和疗效!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