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的圆——肝和肺
身体里的圆——肝和肺
北京诚至中医门诊部/高群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出自《素问·刺禁论》,提到肝气在左侧生发,肺气在右侧敛降,一升一降,形成循环。那么,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最早注意到这句话,是在伤寒论的课上,老师是在讲四逆散的时候提到这一句的。四逆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剂,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肝郁气滞导致的抑郁等疾病。老师在讲这张方子到时候,提到一个病例 :一位抑郁患者,常年吃中药,效果并不理想。几经辗转,找到了他。老师经过望闻问切,发现这位患者是比较典型的肝郁气滞,属于四逆散证,刚写下“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四味药,病人就认出来这是四逆散了。病人说,这类的方子我吃的多了,效果并不理想。老师这时候想到了这句话,“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从肝治效果不理想,可能是升降的循环出了问题,如果能把升降的循环给调动起来,气机也就顺畅了。于是,老师在四逆散后面又添了几味药——麻黄、桂枝、杏仁,合上之前写的甘草,是麻黄汤。麻黄汤是太阳病篇的方子,治疗风寒束肺,可宣肺,能够助肺的宣发肃降。果然,这个方子吃完后,病人明显好多了。
头疼是针灸科的常见病,也是针灸的优势病种,一般来讲,头疼来针灸治疗 3次,就可以看到效果。但是有一位头疼的病人,左侧头疼,涨痛、跳痛,脉弦。针灸治疗了 3 次,效果并不太明显,决定尝试中药治疗。一般认为,头疼和肝脏有关,而病人也表现出了比较典型的肝火上炎的症状,针灸治疗从肝论治,效果不理想。这时,我想到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句话,觉得可以在治疗肝火的同时,加上宣肺的药,于是用了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镇肝熄风汤来镇肝、清肝热,合上麻黄汤宣肺,进行加减,调动起升降的循环,开了 3 剂。病人前 3天连续来针灸治疗,在第 4 次针灸治疗后给开的方子,隔了几天才进行第 5 次治疗,询问病人效果如何,病人说头疼已经好多了,这次治疗后,病人也就不再来诊治了。
有一位体型偏胖的病人,他的主要问题是右侧卧位睡觉时流泪不止,甚至影响到睡眠,而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时却没有类似的情况。他以为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用过逍遥散、龙胆泻肝丸等清肝、疏肝的方子,效果都不理想。我想眼泪也是人体津液运行的一部分,就先按津液运行不利治疗,因为患者同时也有水饮的表现,就开了五苓散合上苓甘五味姜辛汤,让病人先吃 5 天看看。5 天后病人反馈说其他症状均有好转,然而流泪的问题没有改善。本来打算让他继续服用原方,但是突然我想到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句话,病人向右侧卧位时流泪,那是不是由于右侧卧的时候身体右侧受到压迫,压迫了气运行的通路,津液随气运行,阻在眼角,变成眼泪流出。于是我在方子里面加了一味杏仁投石问路。病人服药后反馈说,调方以后,流泪的情况逐渐减少,到第 3 天的时候已经可以安然入睡,完全不流泪了,但是到了第 4 天,由于工作压力的问题,又犯了,在第 3 次调方时以宣肺为主,用了越婢汤加上葶苈大枣泻肺汤等助肺的方子,病人痊愈。
从这几个病例来看,我个人的体会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句话体现了肝和肺的关系,在肝郁的病人中,可以用少量宣肺的药增加治肝的效果 ;在身体左右两部分出现问题时,也可以从肝和肺升降循环的角度去考虑,找到病位,进行治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高群
本文编辑:秀泷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