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居易经络医学临证选经方法

文 / 爱问健康180
2020-12-17 18:19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选择表里经作为治疗经脉,分为阳病取阴、阴病取阳和阴阳经并取三种。当阳经反应的症候出现虚弱或寒证的表现,或者阳经本身经络反应出现虚弱或寒证的现象,取相表里的阴经治疗。当阴经出现实证热证时,可以选用相表里的阳经泻实清热。

对于疾病复杂,既有正虚又有邪实,可以阴阳经并取。当正气虚作为主要因素,可取阴经补虚温阳益气,同时配伍相表里的阳经腧穴泻实清热。当邪气实作为主要因素,可取阳经泻实清热,同时配伍相表里的阴经腧穴,在驱邪同时扶正,补充元气。

王居易教授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专家。他认为,针灸治疗的辨证方法不应该完全等同于中医内科的辨证方法,应建立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针灸治疗学体系,提出将针灸治疗过程概括为察经、辨经、选经、配穴、手法五部分;在对患者情况有了客观、全面了解后,将主症症候与经络异常表现相对接,判断病变经脉,并根据经络气化理论及经络主治病候等选择合适的治疗经脉,再根据腧穴的性质和经脉的状态选择合适的腧穴和手法。

笔者在跟师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王居易经络医学理论的临床实用性;虽表面繁琐、难以掌握,但逻辑性强,一旦掌握,则触类旁通,一法生万法。王居易经络理论体系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下工夫,每个临床医生都能够掌握。笔者在此简要介绍其选经理论,与同道探讨。

选经的依据

选经理论是王居易经络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选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十二经脉及其所联属脏腑管辖调节的生理病理功能;《灵枢·经脉》《素问·骨空论》《难经》记载的十二经、奇经八脉的主治病候;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的循行及生理功能。

另外,如果没有通过经络诊察和询问症候获得准确的临床资料,并准确地辨别出病变经脉,那么所选择的治疗经脉也不一定是准确的。

病变经脉不能等同治疗经脉

许多针灸医生认为哪条经脉有问题就选择哪条经脉进行治疗。王居易认为病变经脉不完全等同于治疗经脉,更不是简单地只将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作为治疗的穴位。由于经脉气血循行的相关性,一条经脉的异常不一定是本经的问题,也可能是受到其他经脉脏腑的影响所致。对于一些病史短、病情轻、病候单一、其他脏腑功能好的疾病,可以选择病变经脉作为治疗经脉。

然而,对于病机较复杂、病史较长、病变涉及到多条经脉的疾病,仅仅选择病变经脉作为治疗经脉是不够的,需要仔细分析各个经脉的气化作用及相互关系,选择合适的治疗经脉。王居易认为,将病变经脉等同于治疗经脉的认识极大影响了针灸的治疗效果及针灸理论的发展。

选经取穴并非越多越好

目前有很多针灸医生治疗动则二三十针,认为选穴越多效果越好。

例如咽痛咳嗽,如果仅仅是手太阴肺经的问题,通过少商放血,针刺尺泽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规治疗时往往加上丰隆、大椎、曲池、足三里,原则上看无大碍,但从长远看对经络没有好处。

因为经络气血按自身规律运行,尽量不要过多干扰,不要做无意义的耗损和刺激。本来阳明经没有问题,多针刺这些穴位就会耗损阳明经的阳气。偶然干扰一下,还可通过自身进行调节,但长此以往,尤其手法比较重的干扰,可能会造成经络疲劳而出现不可预见的后果。

笔者临床就曾遇到一些接受过长期大量经络刺激的患者,针感非常差,针灸效果不理想,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调整经络才能逐渐恢复针感。

选经配穴过多也会相互干扰,影响治疗效果。如一老年女性失眠患者,因多处就诊,很多穴位都被针刺过,针后有疲劳感,却不能入睡。笔者经络诊察为太阳、少阴经异常,取针刺前顶、天柱、双神门、照海,灸大椎。当时患者还嫌取穴少,要求多扎几针;但针后当晚睡眠明显改善,经一段疗程后基本能自行入睡,睡眠质量亦有改善。

笔者体会,取穴多而杂恰恰是对诊断不自信的表现,盲目多取穴没有益处,反而相互矛盾,造成危害。因此,需要在准确察经、辨经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经脉。

选经五法

王居易总结出许多种选经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选择病变经脉本经;二是选择表里经;三是选择同名经;四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选经;五是选择奇经八脉。笔者通过以下病例简要说明。

病例一

苏某,女,41岁。2012年12月4日初诊。

患者右肩疼痛3~4年。以右肩前部痛为主,活动有弹响,外展时有“嵌顿”感,曾在西医院诊断为“肩袖损伤”,接受多次针灸及西医治疗,甚至被建议手术治疗。

察经:右手太阴经经渠有结络,尺泽有结节,病变经脉为手太阴经,给予揲右侧经渠、尺泽、中府各7~10次,患者感肩前部疼痛及弹响即刻减轻,又治疗两次痊愈。

按:这是选择病变经脉本经治疗的典型病案。目前很多针灸医生治疗颈肩部疾病经常选取很多局部阿是穴,有的可能将三阳经都取遍,疗效也不一定理想。

王居易认为,选择病变经脉本经作为治疗经脉主要针对一些病史短、病情轻、病候单一的疾病,主症与病变经脉对接完全,而非他经他脏腑影响所致。选择病变经脉作为治疗经脉可以避免对其他经脉不必要的刺激,治疗更有针对性。

病例二

殷某,男,56岁。2013年6月8日初诊。

患者左肩关节疼痛1年,疼痛部位为左肩髃为主,曾多次针灸、拔罐治疗,治疗当时或有减轻,稍有受凉即加重。察经为左手阳明经上廉部位有涩块,辨经为手阳明经异常。第一次治疗针刺合谷、上廉得气很差,针下空虚感,考虑为阳明经气血不足;再诊选太阴经治疗,取穴太渊、尺泽,并且尺泽加灸。治疗后诉肩痛明显减轻,再针刺阳明经合谷穴得气感明显增强,针灸5次后患者诉吹空调后亦未发作肩痛。

按:此例为选择表里经作为治疗经脉的医案。选择表里经作为治疗经脉,分为阳病取阴、阴病取阳和阴阳经并取三种。此例患者就是运用阳病取阴的方法,即病变经脉是阳经时,选择相表里的阴经作为治疗经脉。

王居易认为,阳经发生病变时选择相表里的阴经治疗是有条件的。当阳经反应的症候出现虚弱或寒证的表现,或者阳经本身经络反应出现虚弱或寒证的现象,取相表里的阴经治疗,甚至可以动员脏腑的元气来增加气血供应。

对于阴病取阳、阴阳经并取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当阴经出现实证热证时,可以选用相表里的阳经泻实清热。对于疾病复杂,既有正虚又有邪实,可以阴阳经并取。当正气虚作为主要因素,可取阴经补虚温阳益气,同时配伍相表里的阳经腧穴泻实清热。当邪气实作为主要因素,可取阳经泻实清热,同时配伍相表里的阴经腧穴,在驱邪同时扶正,补充元气。

总之,阳经善于泻实清热,阴经善于养阴益气,一虚一实,临证选经需要根据症候及经络状态决定。

病例三

王某,女,56岁,2012年11月28日初诊。

患者1年前因思虑较多出现胃脘痞满、返酸、两胁胀痛,曾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在情绪不畅或思虑多时发作,伴口干、饮水不多,胃脘畏寒,大便溏。绝经2年,时有烘热汗出。既往有子宫肌瘤、肝囊肿、肾囊肿病史。查:舌胖有齿痕,质淡,苔白腻、干,脉滑微弦沉。

经络诊察:双手足太阴、手足阳明,双手足少阳、手足厥阴异常。取穴:双侧支沟、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针后感胃胀减轻,无反酸,心情愉悦。

按:此患者病症与情绪不畅有关,肝失疏泄,导致对脾的克制太过,脾胃运化失常;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首先选择调整制约它的经脉,主要表现为实证,故选择调整少阳经为主,配合调整阳明经。

故取支沟、阳陵疏解少阳,足三里疏通阳明腑,对于绝经后症状,以三阴交调整三阴经阴血。

《内经》及其他古代经典中的五行生克制化论述较多。如相生关系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克关系有“相乘、相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等。王居易认为,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进行选经时,要根据病史及经络诊察时经络的异常反应,明确某一个脏器的功能异常确是由于另一个脏的功能异常引起的,而不是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断。

除此以外,王居易常常利用同名经治疗某一经或某一系统、某一气化范围异常的疾病。他认为同名经在经络循行上直接相通,所联系的脏腑功能相互配合,有共同的功能,同名经治疗有协同作用。

例如手足太阴经同主三阴之开,共同完成对阴分营养物的布化,行津化湿,调理气机,调整水液代谢的作用。故常用同名经配穴,如尺泽配阴陵泉,太渊配太白,大陵配行间,神门配太溪等。

选用奇经八脉作为治疗经脉也是王居易常用的选经方法。他将奇经八脉比喻为水库,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往往是一条经穿行于好几条经脉之间,或者与某条经脉相并行,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当某几条经脉出现问题,可选择奇经八脉中的一条或几条经脉作为治疗经脉。

如他常用对穴内关配照海,后溪配申脉,内关配公孙,列缺配公孙,均是利用奇经八脉的功能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