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恶心呕吐,这几个针灸穴位不能被忽视

文 / 老道聊健康
2020-12-15 18:21

恶心和呕吐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肿瘤本身可以引起恶心和呕吐,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抗肿瘤治疗以及癌痛药物控制过程中都可能引发肿瘤患者的恶心呕吐,严重的呕吐患者可能造成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及体重减轻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可能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中止抗肿瘤治疗,影响疗效。

肿瘤相关恶心呕吐的常见原因

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的致吐性分级主要有高度、中度、低度和轻微4个催吐风险等级。

高致吐性:顺铂、氮芥、链霉素、环磷酰胺≥1500mg/㎡、卡莫司汀≥250mg/㎡、达卡巴嗪、阿霉素。

中级致吐:奥沙利铂、阿糖胞苷>200mg/㎡、卡铂、环磷酰胺<1500mg/㎡、多柔比星、柔红霉素、表柔比星、依达比星、伊利替康、阿扎包胞苷、本达莫斯汀、克罗拉滨、阿伦单抗。

低级致吐:紫杉醇、多西他赛、拓扑替康、依托泊苷、培美曲塞、甲氨蝶呤、丝裂霉素、吉西他滨、坦罗莫司、硼替佐米、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尼单抗等。

极低致吐性:博莱霉素、白消安、2-氯去氧腺苷、氟达拉滨、长春碱、长春瑞滨、贝伐单抗。

术后恶心呕吐:手术后呕吐的发生率约30%,术后恶心的发生率约50%,在一些高危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达80%。

影响因素包括:

患者因素:年轻、女性、非吸烟、饱胃、术前焦虑、胃瘫、有术后恶心呕吐史或晕动病史等。

麻醉因素:乙醚等吸入麻醉药物、阿片类等静脉麻醉药物。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越高,尤其是持续3 h以上的手术,手术时间每增加30min,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性增加60%,某些手术类型包括胆囊切除、腹腔镜手术、妇科手术等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

放疗相关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放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与放疗部位、面积及分割剂量等相关,放疗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属于放疗的消化道反应,这种反应一般出现在10次以后,剂量2000cGy以上。

目前最为常用的控制恶心呕吐症状的方法是使用止吐药物。常用药物有:

5-羟色胺拮抗剂 昂丹司琼、格拉司琼、帕洛诺司琼等,主要治疗急性恶心呕吐。

NK-1受体拮抗剂 阿瑞匹坦、福沙匹坦等,治疗急性和迟发性恶心呕吐均有效。

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可以与以上两类药物联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奥氮平、米氮平等。

苯二氮卓类 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

吩噻嗪类 氯丙嗪、苯海拉明等。

其他药物 甲氧氯普胺、氟哌啶醇、东莨菪碱等。

这些止吐药物能大幅缓解呕吐的程度,但是患者恶心感难以完全消失,影响食欲,并且各种止吐方案本身也有不良反应,常见的有便秘、嗜睡、头晕/头痛、腹泻及失眠等。

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原理

中医学认为,呕吐是指胆胃失和,气逆于上,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吐乃胃经之逆,呕乃胆经之逆。化疗药物乃外邪,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而发生呕吐。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能和胃降逆,健脾理气止呕。有研究认为,针灸可减轻化疗引起的胃黏膜变薄,抑制腺体分泌以及胃的逆行性收缩,从而达到止呕的效果,保护胃黏膜;针刺通过调整胃电节律,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大脑功能活动发挥止呕作用

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优势

①患者恶心呕吐、食欲差,经口服用药物比较困难,而针灸作为外治法,是通过刺激身体上的穴位,和胃降逆,健脾理气而止呕。

②针灸治疗无明显副反应,同时可以弥补止吐药的不足。针灸具有理气降逆、健脾和胃的功能,可以改善恶心的症状以及增进食欲,并且针灸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如天枢穴既可以治疗便秘也可以治疗腹泻。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取穴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四总穴“肚腹三里留”之首穴,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还有强壮保健、扶正固本的作用。内关穴,乃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针刺内关穴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中脘穴为任脉的主要穴位之一,交会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配足三里可起到平逆止呕之功。因此,临床上常选用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予以针刺,能健脾理气助运化,调理胃肠功能,治疗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时可按压左手合谷穴缓解

合谷穴,俗称“虎口”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按压时会有强烈的酸胀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