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救人、开颅手术……中医里的神医到底靠不靠谱

文 / 狐狸先森几点钟
2020-11-17 09:19

传统医学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这件事在中国还得争个百八十年。

今天,我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下传统医学,或许能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思考。

01

中国古代神医有不少,但大家仔细端详,就会发现,这些神医都离我们很久远,至少有一千年。

先说说,中国古代第一神医、也是第一位神医——“扁鹊”。

传说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曾经在齐国、赵国、魏国、秦国等地活动,他还为传统医学开创了“望闻问切”的四种诊法。

不过,扁鹊最出色的技能,还是要数“针法”,也就是“针灸”的“针”。

此后,精通“针法”成为中国古代神医的标配。

《宋史》记载,有一次,宋仁宗身体不舒服,名医许希用高超的针法治愈了仁宗。

仁宗非常高兴,对许希大加赏赐。

许希拜谢仁宗后,忽然又向西拜去。

仁宗询问原因,许希说他不敢忘本,在遥拜扁鹊。

随后,许希又请求仁宗,允许他用赏赐的财物为扁鹊建庙。

仁宗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扁鹊庙落成后,仁宗还尊扁鹊为“医神”,封号“灵应侯”。

扁鹊真有高超的“针法”吗?

有关扁鹊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考察。

许多文献都记载了扁鹊的事迹,《韩非子》记载,扁鹊曾经在春秋初期,为蔡国国君蔡桓侯提供诊疗建议。

而另据《战国策》记载,扁鹊在战国中期,担任过秦国国君秦武王的医师。

这两则事件发生时间前后差了三百多年。

所以后人猜测,扁鹊的事迹可能综合了多个人的故事。

02

我们再看神医标配的“针法”。

相比较于“针法”,我们可能对“针灸”这个词更熟悉一些。

“针灸”其实是“针法”和“灸法”两种民间治疗手段的合称。

这两种治疗手段针对的都是人体的穴位。

“针法”是通过针刺穴位。

而灸法是通过点燃艾叶等植物熏烤人的穴位。

显然,针法要更危险,一不留神就会刺伤,甚至刺死患者。

而且,在古代,获取艾叶要比准备一套银针更方便。

由于灸法易于操作,原材料廉价易得,灸法在民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而针法对技术有较高要求,风险大,曲高和寡,虽然历代宫廷医师一直在钻研,但直到唐代,很多人仍然对“针法”持消极态度,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

不过,反过来看就不一样了。

如果听说谁能通过难度系数较高的“针法”治好患者,那这个人必然就是神医。

况且,古代的治疗手段,除了喝药,就是针灸,正因为这些缘故,针法成为历代神医的标配。

照这种情况,或许针法就只能存在于人们的传说中,不会在现实中广泛应用。

所以我们看古装片,看到那些大夫动不动就给病人扎针,那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哪怕是御医,也不敢给皇帝和王公大臣扎针,这一针下去,可能就是掉脑袋的事情。

那为什么电视剧里,把扎针当成了所有医生的标配呢?

镜头讲究画面感,使用亮闪闪的银针,看起来是不是要比烧艾叶更高级、更专业啊。

03

其实,针法还算是普通的说到古代医学的巅峰,外科手术不得不提。

一同被谈起的,还有神医华佗。

不过,奇怪的是,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既然东汉时期进行外科手术已经成为可能,那为什么之后的中国历史却少有外科手术的记录呢?

这时,有人就猜测,东汉时期不可能进行成功的外科手术。

还有人甚至说,华佗这个人也是假的,他的形象可能来源于一位古印度的医师。

华佗的行医事迹,以关羽“刮骨疗毒”最为脍炙人口,我们对这个故事都不陌生。

《三国演义》里写道,关羽跟曹操麾下将领曹仁交战时被毒箭射伤,神医华佗便施展高超医术,将关羽手臂上入骨的剧毒用刀刮除。

相较于“刮骨疗毒”,开颅、开腹手术更能体现外科医生的水平。

关于华佗,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曹操有头痛的老毛病,华佗提出,要为他做开颅手术,多疑的曹操认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一代神医华佗扔进大牢,直到死去,华佗的医术也就此失传了。

04

有没有华佗这个人,华佗是不是这样死的,华佗的事迹是不是真的,我们暂且不论。

我们讨论医学史的问题,那个时候真的有开颅手术吗?

考古学证据显示,在华佗出生三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过成功的开颅手术了。

考古学家曾在山东广饶发现一个距今约5000年的颅骨。

颅骨上有一个圆形缺口,缺口边缘处比较光滑。

专家推测,颅骨的主人应该是接受过一次开颅手术,而且,术后存活了至少两年。

因为,如果颅骨缺口是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缺口就不会那么规整。

而如果手术没有成功,那缺口边缘就会有毛刺,不会是光滑的。

光滑的边缘应该是伤口自动修复的痕迹。

这说明,可能在5000年前,我国已经有成功的开颅手术。

另外,新疆鄯善也出土过2500年的男性干尸,腹部有刀口,用粗毛线缝合,很可能是进行过开腹手术。

既然在几千年前,人们已经可以进行外科手术,那为什么华佗之后,中国古代历史却少有类似的记录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要想把外科手术变成一种常态的医治手段,止血、麻醉、消毒这三个难关需要被同时攻克,而且医师要对人体构造有清晰的掌握。

在解剖学不发达的年代,外科手术风险性很高,这种医治手段并不能被广泛应用。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华佗真的用斧头劈开曹操的脑袋为他治病,曹操未必能存活下来。

那样的话,华佗留给后世的形象可能就不是神医了,而是和荆轲一样的侠义刺客。

华佗死后,中国古代的主流医学界就基本抛弃了外科手术疗法。

南朝时期著名医药家陶弘景认为,华佗的外科手术并不是治病救人的正道。

后来,很多医学家重点沿用华佗和他弟子开的药方,而外科手术这种技能,只是作为华佗的神医故事流传下去。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生活在华佗之后三百多年的隋唐时期,他编著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其中收录了大量华佗的药方,但仍然把外科手术看作是道听途说的故事。

05

孙思邈也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名神医。

他除了给后人留下了《千金方》,将疾病分门别类,收录了几千种药方。

孙思邈还有一个身份,我们今天习惯把他称作化学家,在唐宋时期,人们认为他是得道高人。

孙思邈主张将道家理论和医学结合,在炼丹、服食,追求长生不老方面积极探索。

我们现在经常用到一个成语——“炉火纯青”,比喻某种技术、能力达到精纯完美的地步。

这个词就出自孙思邈的一首四言诗,它原本描述的是炼丹的过程。

大意是:炼丹时,将铅汞放入鼎中,点燃炉火。丹药快要炼好的时候,黑烟消失,炉中的红光烈火会变成纯正的青色。

这就是所谓的“炉火纯青”。

正因为孙思邈在道学方面的探索,他的故事中,出现很多神话元素。

古代死亡率最高的病症之一是妇女难产,后人演绎出这样一个段子:一次,孙思邈出诊偶遇出殡队伍,发现棺材渗出鲜血,就请求开棺。随后,他救活了棺材里难产的妇人,以及她腹中的婴儿。

在许多古人看来,孙思邈早已飞升成仙。

北宋皇帝宋徽宗是一个狂热的道教信徒,他在位期间就特别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

06

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神医不仅多,其能力还有神话气息。

医师社会价值的高低有一个基本判断标准,那就是,是否可以消除患者病症、减轻患者痛苦。

不过,古代对医师的评价,并不是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的,还跟同时期的文化紧密相关。

古代医师经历过多个发展阶段。

春秋以前,医师的角色由巫师兼任,巫师既要统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负责减轻人们的病痛。

因为病痛和命运相关,命运是上天决定的,而巫师可以与上天对话。

从战国到秦汉,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医师的角色由部分方士扮演。

他们扬言不仅可以祛病消灾,还有长生不老的办法。

秦始皇惧怕死亡,因此着了方士们的道,这就有了徐福东渡和秦始皇坑儒的故事。

东汉以后,神仙方士逐渐演化为民间盛行的道教,道士承担起医师的工作。

到宋代,随着印刷术的普及,读书人既可以求取功名步入仕途,也可以钻研医术,成为医者,儒医就成为了医学的主流。

我们回头看前面提到的三位神医,他们都出现在宋代以前,而且都被或多或少地神化。

时间越久远,神化越严重。

从扁鹊到孙思邈这些神医,他们被后人神化的方式,是从整体神化向局部神化转变的。

扁鹊可能生活在春秋或战国时期,他的形象应该是许多巫师或方士的集合体,真实的情况很难探寻。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期,历史上的确有过一位名为华佗的名医,他曾大胆地尝试过外科手术,但是否真的那么神,恐怕有许多后人附会的成分。

孙思邈留下了自己的著作,他横跨道学、医学两界,是典型的道医,人们对他的记载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信的。

07

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巫师、道士扮演着祛病消灾的角色。

所以,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发展起步比较晚的南方,医药概念的传入非常晚。

许多人早已习惯了巫师的存在,因此信巫不信医。

除了整体的社会氛围,很多人还持有“命定论”,主张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既然人生一切早有定数,为什么要让医生介入自己的生命历程呢?

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是,医疗资源的匮乏。上层社会才有机会享受稀有的医疗资源。

这就导致,很多民众为了生存,会养成自救的习惯。

前面提到用艾草做灸法,还有在山上随便采点草药回来熬水喝,甚至是喝凉茶盛行都是底层百姓在没钱治病时的应对之法。

所以医生要得到民众信任,要民众接受医术,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师父说成是神仙下凡,我师承扁鹊、华佗、孙思邈,这时,你没理由不信我吧。

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神医。

神医遍地,一方面是古代底层百姓为了求生而营造出来的心理安慰——只要找到救苦救难还不要钱的活神仙,病就有救了。

另一方面,则是古代医师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巫师使用的手段——你可以通神明,我的师父也是神仙。

神医和传统医学,是在寿命极低的古代社会里的一缕希望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相关文章:

中医会不会消失

要想活,去协和!百年协和在中国的意义:中国现代医学的里程碑


我们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