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脑胀,头部气血不畅,古中医经典有方可寻,分享经典
郭勇聊中医
经常遇到颈椎病、疲劳综合征,脑力劳动者等出现头晕,头昏,头沉,头胀,头皮发麻等症状的时候,本人作为一个从事多年针灸治疗的中医师来讲,不难想到的是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对症处理给予针灸、手法、投几剂中药调治,症状缓解,病人诉满意也算收结。
今天阅读一本1976年湖南中医药研究所编著《脾胃论注释》收获良多。
就针对常见的头晕脑胀的头部问题分享一段原文:
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通谷、深,束骨、深)。先取天柱、大籽,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中以引导去之。如用药于太阳引经药中,少加苦寒、甘寒以导去之,清凉为之辅佐及使。
【语译】
清浊之气乱于头,浊气循足太阳经脉从颠络脑的阳道上干,引起头重目眩、昏厥仆倒的症状,取用针刺天柱、大杼二穴,以导引足太阳经上攻的浊气下行,则昏厥仆倒的症状立止。如果仍然昏厥不省,当取穴深刺足太阳经的荥穴通谷和俞穴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二穴,既不使用补法,又不使用泻法,而是用徐入徐出的导气方法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用不补不泻的方法,主要是通畅太阳的经络。如果仍有昏厥不省的现象,就应该用针深刺足太阳的荥穴通谷和足太阳的俞穴束骨。并补“我克”(水克火)的心之原穴神门,泻“克我”(土克水)的脾之募穴章门,以导去清浊相干之气趋于正常。如在用药方面,就从太阳经引经药如羌活、防风、藁本中加少量苦寒如黄芩、连翘,甘寒如石膏、生地,以导清浊相干之气。所用这些清凉药味,只能是少量作为辅助和引用的作用。
以上为经典原文的注释。
个人分析一下现代疾病中如何认识这段经典。
以颈椎病为例子,如果颈椎病发生在以头半棘肌组织层次,会发生头晕,头蒙,头昏的症状,严重者会昏厥猝倒。
天柱穴:
天柱穴是一个穴位,位于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郭勇聊中医 天柱穴
大杼穴: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郭勇聊中医 大杼穴
针灸天柱穴、大杼穴采用徐入徐出的导气方法,属于刺激量比较轻的针灸手法。
针刺天柱穴项平面下斜方肌两侧,对缓解颅底组织压力,改善椎动脉周边压力,改善头晕症状可以点到即止。
针刺大杼穴,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松解作用,针刺深度要有掌握。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通过针刺改善上胸廓呼吸模式,调整颈部核心肌群的张力。大杼穴是颈椎与胸椎的关节点,古人取穴用的妙!
患者在应激疾病状态下,在非常人性关爱的状态下为患者针灸治病,既增加了治疗体感,又有疗效,非常高明!
足通骨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治疗头痛、目眩、鼻出血、项强等作用。足通谷穴的位置: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
束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5跖趾关节后方,赤白肉际处,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4跖趾侧总动、静脉;有第4跖趾侧神经及背外侧皮神经分布。主治头痛、项痛、目眩等头部疾患;腰腿痛;癫狂。
郭勇聊中医
章门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主治胁痛,泄泻,症积等。
郭勇聊中医 章门穴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等疾病。
郭勇聊中医 神门穴
针刺足小脚趾外侧足通骨,束骨,属于远端取穴,我谈一下个人感受,足小脚趾外侧属于人体远端,通过针灸深刺,这里一定要强调一下深刺,个人体会不是为了增加刺激量,应该属于改善足底张力,对人体整体平衡状态有改善作用,特别是身体力学反应的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针刺章门穴可以调整腹部压力,改善患者的胸腹腔呼吸模式,降低膈肌,增加心肺供氧协同能力,腹腔的对呼吸的调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章门穴位针灸结束后,神清气爽、呼吸畅快的感觉迎面而来,给你装个满怀!
针刺神门穴,有强化心脏的气血的能力,心脏机能的提高,澎湃心力,血液循环加快,神门穴一开,神态自若。
发生头晕的症状,病人一定体能降低是一定的,需要休息,在一番周折之后,增加少许清凉之品的药物给予调治,起到镇静,舒缓,调摄内脏机能的作用。太多用药也容易伐伤人体正气。提笔码字,个人体会,先人医者从患者的体感出发,莅临神位,精妙!
郭勇聊中医
@郭勇聊中医 幸福千万家!大美中医,可咨私信。#健康大Ⅴ创造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