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制剂难买?针灸收费太低?市政府答复上海人大:价格偏低的中医类项目适时调整
物美价廉的中药制剂颇受欢迎,却难在正规药房买到;一些传统中医药方为什么没成为制剂,逐步消亡?针灸、推拿等诊疗费,还不及足浴房的服务费……去年5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情况的报告,中医药领域这些现象引人深思。
昨天(11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书面审议了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对《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的复函。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情况的报告>部分价格偏低的中医类项目,适时进行调整
长期以来,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低,虽几经调整,有一定增幅,但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价格仍明显过低。比如推拿常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推拿科医生要培养8年才能从事这个工作,一次治疗的收费只有几十元,和市面上足浴房的服务费都不能比。再比如,普通的针灸收费定价是5个穴位15元,封顶30元,十分低廉。
如何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
据了解,2016年以来,本市先后5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其中,提高中医类项目96个(118项次),占所有中医类项目的70.6%,价格增加部分全部纳入医保支付。
市政府办公厅在复函中表示,下一步,本市将持续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研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过程中,继续对中医类项目予以倾斜,按照比价关系和成本核算等因素,聚焦部分价格偏低的中医类项目,适时进行调整,进一步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同时,探索对部分中西诊断明确、疗效评价一致的中医优势病种,开展多元复合的支付模式研究,支持提供中医药服务。
推动完善中药材、中药饮片追溯体系
“中药饮片整体品质不高,能吃到真药,但吃不到好药。”这是此前市人大执法检查中听到的行业反映。
由于受到医保招标统一价格的制约,本市中药饮片长期以来价格偏低,很难在市场上拿到最好规格的药。执法检查组建议,实行优质优价,通过调整医保报销比例等方式,满足各层次人群用药需求。
市政府办公厅表示,下一步,本市将进一步规范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和使用秩序。加强药品生产企业对采购药材的质量控制,鼓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建立控股、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药材种植基地,并依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生产和种植药材;同时发挥上海中药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平台的作用,推动建立和完善中药材、中药饮片追溯体系。并提高标准的科学性,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加强对炮制工艺合规性检查。同时,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违法行为。重点关注中药材来源、采购渠道、生产管理、质量控制、检验和审核放行、数据真实性等情况。对涉嫌违法企业,依法从严查处,并予曝光。
鼓励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注册申报
芪白颗粒、金黄膏、紫归长皮软膏……这些大名鼎鼎的院内制剂是很多医院的“拿手绝活”,官方称“医疗机构制剂”,即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它们很多都是老中医的祖传秘方,因物美价廉受到患者热捧,但购买不易。
市人大执法检查发现,一些中药制剂生产成本高,医院难以承担,一些传统药方未能成为制剂,逐步消亡。尽管医院制剂在医联体内可调剂使用,但使用范围仍有限制,不能服务更多患者。
如何让这些传统的经典制剂进入合规市场?
据悉,目前,本市经药品监管部门批准或备案的中药院内制剂共608种,经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在符合规定的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
复函称,下一步本市将进一步促进中药制剂的发展与应用,全面推进传统中药制剂备案工作。优化流程精简材料,大幅压缩办理时限,实施“一网通办”,实现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许可、注册和备案全程网办。
其次,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政策措施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经市药品监管部口批准,推进中药院内制剂按照有关规定在符合规定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
同时,进一步加大临床推广应用力度,结合本市中医专病专科联盟、海派中医流派基地建设等专项工作,强化中药院内制剂的推广应用。并鼓励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注册申报。通过提前介入、全程服务等措施,为申报机构提供专业指导,提升申请质量,帮助其尽快顺利完成注册申报工作。
推进中医药人才评审、使用改革
中医药人才培养周期长,学习、实践过程漫长。市人大执法检查发现,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充分体现中医药特点和规律,临床实践在人才考核、职称评定中权重不大,一些临床能力强的人才难以晋升职称,少数优势学科领军人才匮乏。
如何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培养?
对此,市政府办公厅表示,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本市中医药学科优势,开展培养模式创新。同时,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研究,重新构建集传统跟师学习和现代师承教育于一体的师承学习模式,推进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
并加强本市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医药特色优势教育建设。通过优化特色教育培训资源创,新中医药人才培训、管理、服务机制,探索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创新继续教育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符合中医药规律和岗位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进中医药人才评审、使用的改革。
此外,本市将充分利用现代生命科学、信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加强中医典籍研究利用,挖掘中医药宝库精华,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整理,使中医理论更加系统、完善。同时围绕中医、中药材、中药产品、中医药医疗器械设备、名词术语与信息学等领域,制定和推广一批中医药相关标准,巩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在全国的核心地位。整合本市各类中医药科技资源,推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成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医药科创新分中心,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