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又干又涩?不妨试试针灸治疗
导读:
眼睛又干又涩,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人。滴眼药水、吃药是多数人的选择。通过这些方法,有些人的症状会缓解,也有一些人始终无法摆脱干涩的折磨。这种时候或许可以试试针灸治疗。
眼睛干涩作者/金世元
【医案1】薛某,女,22岁。初诊:2010年5月22日。
主诉:双目干涩1年。
症候:据述因做上眼睑埋线(双眼皮整容术)后3个月诱发主症。自觉目涩,上眼睑运动障碍。上眼皮紧抽(右眼尤重)。曾治疗未愈。现已影响阅读。目涩时足小趾动(足太阳经的路线)。遇热时加重。面色白。有月经不调史多年。余正常。舌瘦尖红,苔白少津,脉弦细。
经络诊察:双侧尺泽下2寸压痛(曾经有呼吸困难、咽喉疼)。右下廉到手三里压酸、有深部小结节。右公孙压酸(湿热伤络—眼病;妇科病史)。右水泉到大钟敏感压痛、发涩(足太阳经病牵连到足少阴经)。右束骨有结络、压酸;攒竹有结节。手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太阳经异常。
辨经:病在太阳经。
选经:取少阴经、太阳经。
选穴:至阴(放血)、公孙、水泉、攒竹。
二诊:症略减,穴同前。
三诊:症状减轻。仍宗前法,继续取太阳经、少阴经并加少阳经穴。取风池、攒竹、水泉、侠溪、仆参(阳跷脉的交会穴)。
四诊:症无明显改变,脉沉细。取天柱、束骨、光明、复溜,采用足少阴经的复溜穴滋阴明目,用病经(足太阳经)的束骨与天柱来疏通项部,加强头部的供血。又取足少阳经光明穴。光明穴为足少阳胆经的络穴,足少阳络脉与肝经相连,所以光明穴能治各种眼病。
五诊:症渐减,取天柱、束骨、鱼腰、攒竹、复溜。
六诊:右目上睑内有牵拉感,小趾仍有抽紧感(不动时能看得见,运动时减轻),而且右腕骨穴有结络,确认病在太阳经,取至阴放血,针刺鱼腰、攒竹、腕骨、水泉。
七诊:去鱼腰、水泉,加京骨、金门。
八诊:久视右目眼肌有牵拉感,干涩渐减;腿肌协调障碍(少阳经、阳明经)。病在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取眉冲、攒竹、右颔厌,灸至阴、右少泽。
根据治疗中病情的变化,继续取太阳、少阴、少阳经腧穴,1周平均治疗2~3次。到十二诊,症状已减轻。患者9月1日致电:已回悉尼,现在看书时间不长已无不适,小趾牵拉感已基本消失。
疗效:共12诊;属显效。
【医案解读】
此例经过经络诊察,发现主要的变动经脉为手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及足太阳经。上眼睑与小趾皆属于足太阳经路线,症候与经络诊察相结合之后认为病在太阳经,故取太阳经,同时取与足太阳相表里的足少阴经。气血循环障碍能导致虚证,因为气血无法达到局部位置,而阴经善于补虚(阳经善于泻),故运用“阳病取阴”的选经方法。
《针灸甲乙经》:“目不可远视,水泉主之。”水泉为足少阴经郄穴,能治疗视野缺损。足少阴肾经经别在天柱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联系,郄穴具有理气之效,故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能够治疗气血不畅通引起的眼睛疾病,又能滋阴明目。《针灸甲乙经》又曰:“目系急,疭,攒竹主之。”攒竹能治疗目痉挛。
“肝开窍于目”,但此肝目联系主要与视功能和眼底病有关。此例非视功能障碍或眼底病,所以未取足厥阴肝经的腧穴。之所以开始取公孙穴是因为足太阴经有异常,而眼皮常被认为与脾有关。后来发现该患者的眼病是由于玻璃体液的循环障碍,属于湿证,说明此病与脾脏有关。脾主水液代谢和运行,而公孙为足太阴经之络穴,脾络所主的部位包括眼皮。
【医案2】王某,女,56岁。初诊:2010年8月21日。
主诉:双目干涩,口干,10余年,无口苦。
症候:双目干涩,右胁背痞满不适。彩超报告:“重度脂肪肝”,据云:脂肪肝已3年,血压(150~140)/100mmHg,心律42/分钟。睡眠障碍,经干细胞治疗好转。自述胃部不适,按压阳明经得噫则舒。苔白少津,脉沉滑。
经络诊察:太阴经、足少阳经异常。
辨经:病在太阴经、太阳经、少阳经。
选经:太阴经、太阳经、少阳经。
选穴:尺泽、阴陵泉、阳谷、阳陵泉。
二诊:患者说针后已得矢气,加肝俞补益肝血,加前顶,使清阳上升至目窍。
三诊、四诊:患者自述右胁痞满,得矢气甚畅,目干涩已不明显。治疗以二诊的取穴为基础,加支沟、阳陵泉(患侧)疏泄少阳经,并加肝俞,缓解胁部痞满。
五诊:目干涩渐减,时发逆气呃噫(从右胁处起)。取穴基本如前,加复溜、太冲、手足三里、太白,肝俞改章门。
之后的治疗基本按照此思路,随症候变化与辨经来加减腧穴。共治疗10次后,目干涩症显效,停针观察。
十一诊:两个月后,目干涩又发,项强,头昏晕,苔白厚略腻,脉右弦、左沉细。经络诊察发现孔最有结节,四渎和阳谷异常。病在太阴经、少阳经、太阳经。取阳白、太阳、风池、复溜、尺泽、阳陵泉。
十二诊、十三诊:头昏晕已消失,目仍干涩。养肝阴,清肝热;取四神聪、风池、四关、阳白、四白、太阳、曲池、头临、复溜、阳陵泉。
十四诊至二十一诊:目干涩明显好转。苔薄白,脉沉。取攒竹、前顶、合谷、风池、关元、水泉、三阴交。期间肝穿刺报告: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②免疫组化 HBsAg(-),HBcAg(-)。穴同上,揲右膏肓。
二十二诊至二十七诊:背痛,胸憋,已确诊为“冠心病”。取合谷、攒竹、前顶、风池、关元、水泉、三阴交、内关。二十五诊之后胸闷心慌明显好转,未再发憋,头昏、项强诸症均缓解。
疗效:共27诊;属显效。因工作的原因必须经常喝酒,最终疗效保持1年,之后症状才复发,但症状较前亦轻。
【医案解读】
此症的病机很可能与患者的工作有关,工作压力特别大,耗精血。初诊,根据手足太阴经、足少阳经的异常反应,病在太阴经、太阳经、少阳经,以宣发太阴、疏泄少阳为主。取尺泽、阴陵泉,并取阳谷、阳陵泉。尺泽、阴陵泉为手足太阴经之合穴,有调整气机、祛湿的作用。阳谷为手太阳经之经穴;太阴、太阳皆主“开”,故可用太阳经来宣发太阴。
在此值得提出,临床上不能随便选太阳经来帮助太阴经或选太阴经来帮助太阳经。若太阳开发功能不够,只能用少阳枢转来加强功能,而不能用太阴来帮助。阳陵泉为足少阳经的合穴,能疏泄少阳。那么,何时用太阳宣发太阴,或用太阴促太阳之开?勿忘记,阳经善于泻,阴经善于补。若外邪侵袭太阴(表现为恶寒等症候),为实证,可以选太阳来协助太阴。若内伤影响到太阳,例如膀胱气化障碍,为虚证,应选太阴经。此病案没有外邪的因素,取太阳是为了帮助少阳枢转(开太阳能使少阳更顺地枢转),就像开风扇(枢)使空气循环的同时,也要开窗(开)通气一样的道理。
虽然主诉(目干涩)因肝病继发,读者会问:为什么不以太冲、行间之类的腧穴作为主穴?按照经络诊察和症候分析的结合,此例属于太阴(阳明的相表里经)、少阳并病,并列症状包括噫气(按压阳明经时缓解)(阳明经),以及右胁背痞满不适(少阳经),所以从二诊开始加足阳明经的四白穴和足少阳经的阳白穴。且四白、阳白配太阳经三个局部腧穴能提高眼睛供血状态。
登场书籍
《王居易针灸验案讲习录》
全书载有由王居易教授亲自讲解其具有代表性的125例针灸医案,兼有其入室弟子的学习心得。每则医案按照不同诊次进行介绍,其中初诊以主诉、症候、经络诊察、辨经、选经、选穴的思路给予详细介绍,并在每个医案后加以解读。
养生正道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王居易针灸验案讲习录》,王居易◎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全部图片为出版社在摄图网购买的版权图片,请勿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