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寮仔街1号:针灸传三代 悬壶济世留美名

文 / 台海网
2019-12-06 16:07

台海网12月6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由泉州中山南路一直往南行,过义全街再行走不过百米,往道路左侧拐入一条古街就到了寮仔街。上周末,记者在一号大姐曾华丽的带领下,走进这处看似很不起眼的街巷,探访深藏在巷里的1号门牌人家。

一号大姐与林先生在1号门牌前合影

三代中医针灸世家 祖父行医染病去世

“祖上好几代都是行医的,到我这里就变换职业了!”在寮仔街1号,住着一个“中医针灸”世家。接待我们的是林清秀先生,今年已经68岁了。林先生家中贴着一张人体针灸穴位图,早年他在防疫部门工作。

林先生介绍,早年父亲林振兴在义全街购买房产,后来又搬到伍堡街一带。“小时候我四五岁那会,父亲自己开门诊,就在金刚巷口,一些事情我还有点印象。”林清秀回忆,后来在政府组织下,父亲加入中医联合诊所,“工作地点在甲第巷,自己的诊所也照常开,他两边都要跑。”

“祖父名叫林维康,清朝末年也是开店行医的,主要研究针灸。”他说,清朝末年泉州鼠疫横行,祖父以针灸疗法帮别人治病。“当时没有消毒工具,只能用生姜消毒,用嘴巴吸出来,最终导致自己感染,祖父过世时64岁,祖母哭了7天7夜,也跟着走了……”

安家天后宫西墙外 “满堂红”筑牢地基

林清秀说,现在住的这座房子是1997年翻建的,大门正对天后宫西墙。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停薪留职,在社会上做一些生意;九十年代来到寮仔街,以12.5万元的价格向别人买下这座房子,“没想到正好是这条街的1号。”

之后,为了改善居住条件,1997年林清秀又投了一大笔钱翻建旧屋,“当年挖建房子地基时发现底下都是烂泥,说明更早之前这里是溪流。”当时他让建房师傅深挖打好地基,盖了两层楼,“以满堂红制造地基,花大成本,就算盖个五层楼都没有问题。”

如今,林清秀的两个孩子,大儿子在幸福社区工作、小儿子自己做生意,一家人居住在寮仔街1号,其乐融融。

唐宋古街“南北通” 如今只留一街名

“没有中山路时,这里就是泉州城的主要街道,十分繁华。”对城南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曾华丽说,从南门码头上岸后进入聚宝街,从天后宫西侧走入寮仔街北上,就是当年称得上街的义全街、排铺街、南岳后街、亭前街,直指威远楼,就算泉州的“南北通”了。“中山南路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开辟形成的,古时进入德济门后要经过寮仔街。唐宋至民国初年,这一带商铺林立,”

史载,南大街是唐开元六年至二十九年(718~741年)建的,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拓城时延伸至德济门,1923年再延伸至顺济桥。据老一辈人的口述,南大街早些时候用狭不盈丈、宽不过丈余的不规整石条铺砌,木构的窗枋户扇里是店铺,低矮的屋檐下支撑出布的或木板的遮阳罩,花花绿绿,参差杂乱,路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拥挤中多出几分热闹,“随着城市发展,中山路的开辟,现在的我们,也只能从寮仔街这个街名去寻味古代的繁荣景象!”

■街巷来历

寮仔街位于古城中山南路,南接聚宝街,往北接排铺街(今义泉后街),直抵涂门街一带。从唐朝以来,就是泉州主街道,海上商船从南门上岸后,货物就是通过聚宝街、寮仔街等,进入城中。一直到民国年间中山路形成后, 寮仔街的干道功能才逐渐变弱,成为古城里数以百计、四通八达的众多街巷之一。(记者 李心雨 林福龙 胡彦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