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到现在:中医界发生的大事知多少?
国易堂中医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不断补充、创新,而形成现今的局面。总括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以典籍注释为主导;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础为依据,将内容不断注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认识这些发展进程,可深入体会中医的贡献。
传统中医发展进程,分为以下阶段:
1、医药起源
2、早期医药卫生活动
3、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4、医药学全面发展
5、医药学突出成就与创新
6、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
7、近百年的医学形势
1、医药起源(远古 - 公元前21世纪)
原始人在采食过程中,发掘了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
氏族公社时期发明了火,衍生熨法和灸法。
当时的治疗手段常渗入巫术
2、早期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1700 - 1100年)
根据甲骨文记载,当时已有许多病症名称, 同时开始有除虫、洗澡、洗脸等卫生知识。
3、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周 (公元前1100 - 221年)
《周礼》记载了食医、疾医、疡医及兽医等医事制度,并有四时流行病和「五毒」之药。
「阴阳」及「五行学说」约于此时应用在医学上。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及《灵枢》二册,是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亦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秦、汉 (公元前221 - 公元220年)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中药学参考文献,内容显示当时已有中药复方配伍理论。
哲学及宗教思潮崛起,开始影响中医药的发展。
师徒相授乃是当时主要教育培训制度,但开始以考试制度来筛选医师。
《神农本草经》最早期的完整中药学文献。总结了当时的用药经验,共载药物365种,对药性、功能等已有概述。
3、医药学全面发展
三国、魏晋及南北朝 (公元220年 - 581年)
隋、唐 (公元 618 - 907年)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国最早的病因证候学记录,共载1739种病证,详细论述了疾病的病因和症状,还包括诊断及预后。
4、医药学突出成就与创新
宋 (公元960 - 1279年)
受命主持设计及造针灸铜人,为中医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
朱肱《类证活人书》将《伤寒论》原文以问答形式述,并增补原书治法之不足。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重视「五运六气」学说。
张元素《珍珠囊》对药物归经学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宋慈《洗冤录》法医学专着,为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
金、元 (公元1115 - 1368年)
《局方发挥》反对忽略辨证,机械地搬用「局方」和滥用辛燥药物的风气。
5、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
明 (公元1368 - 1644年)
《救荒本草》选定可供灾荒时食用的植物414种。
薛己《内科摘要》中医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正体类要》记载正骨手法19种及外科方剂等,论述简明实用。
人痘接种法见于记载,之后广泛流传,并传入欧洲多国。
施沛《祖剂》收集明代以前著名方剂,并加以归类述。对古代方剂学有参考价值。
李中梓《内经知要》《内经》精简注释
清 (公元1644 - 1911年)
李用粹《证治汇补》收集了内科杂病的各家论述和经验,共载80余种病症的辨证论治。
《汤头歌诀》中医方剂学重要入门书。
张璐《张氏医通》医学丛书,记载古今各科医学知识,还介绍了接种人痘方法。
《伤寒贯珠集》将《伤寒论》原条文作适当的连贯与再分类。
《临证指南医案》医案专辑。
吴仪洛《本草从新》对于鉴别药品真伪,药物性味与加工炮制方法均有介绍。
赵学敏《串雅》广泛收集和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识,突出民间走方医用药优点。
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设置医馆。
西医学开始广泛传入,形成了中西医并存局面。
中美签订平等的「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置医馆及礼拜堂等。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辑录历代文献中有关中药的资料性著作,共收编植物838种。
《王氏医案》医案专辑。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病、杂病等治疗验案。
天津开办「医学馆」,表示中国正式自辨西医学教育。
《血证论》有关血证的论述。
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将人体结构、脏腑图像与西医生理解剖知识,以图谱相互参照,加以论述。
《伪药条辨》分门别类来订修丸散膏丹方书,并考定讹传药品。
中医学近百年的形势
余岩等人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使摧残消灭中医的活动达到高潮。
上述事件引发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抵抗,最后决议被迫取消。
「中央国医馆」成立,致力推动中医科学化思潮。
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辑录魏、晋至明、清历代重要医着及少数日本医家著作。
中医研究院成立。
中医学院相继在成都、上海、北京及广州等成立。
同年举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第二版中医教材出版。
中医出版社成立。
《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
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
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
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目列入名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