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久疾必取之十二原?学习针刺治疗五脏病!

文 / 悦读中医
2019-07-16 15:24
悦读中医 推送最新鲜的
小 编 导 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陆寿康教授于2007年至2010年在德国一所针灸诊所工作,应用《灵枢》针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辑验案分析,以飨读者。

Bamadani Hyzer,男,1974年9月25日出生。

2009年10月7日初诊:患者主诉10年来,一直有恐惧、抑郁感,不能集中精力,走路时有心理障碍,两眼发直,在家正常。在外跑步时,有时能吐半瓶白色的唾液,回家吃些东西就好了。洗澡时头发上常有白色沫状物流出来。平时很怕别人笑话自己。睡眠不好,梦多,睡久更难受。曾于精神科求治,服用抗抑郁药(具体药物不详),未果。心脏、血压、血糖及其他检查正常。二便调,纳差,自觉口中发腻,时有恶心,胃脘有堵塞感,易饥饿。常喝咖啡,有吸烟史。舌苔黄腻,脉沉。

笔者判断该患者情志内伤,神气不安。选用调神气、调五脏法。

处方:百会、神庭、本神、中脘、气海、膻中、鸠尾、关元、公孙、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渊、太溪、神门、大陵。

针刺用毫针调气法,即太冲、太渊、太溪、神门、大陵、公孙浅刺,百会、神庭、本神、膻中沿皮刺,用平补平泻调气法,取得微弱针感即可。鸠尾向下斜刺1寸,用平补平泻调气法。中脘、气海、关元、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常规直刺,用徐入徐出导气法。得气后均静留针30~40分钟。

以上针方,除因头皮白色沫状物多而加用风池穴祛风之外,基本未作变动。

10月12日二诊,患者自述感觉自己像从另一个世界而来,喝咖啡减少了,不抽烟了,恐惧感和睡觉状况均有好转。

10月16日三诊,出去散步时,吐唾沫见少,停吃抑郁药了。

11月2日七诊,头皮白色沫状物逐渐减少,敢去人多的地方了。

11月11日九诊,单位要求上班。胸已不闷,胃纳、恶心好转,胃脘部痞满感减轻。

11月30日十二诊,诉近日身体、精神状态均可,已能工作。

12月20日十三诊,自述工作状态不错,心情安定,单位也满意。

1月22日十六诊,人多时还是有些紧张,走路正常,眼也不发直了。

抑郁症病因为五脏不安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又,《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与《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义同,两篇经文可以互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上述脾、肾两脏的相关经文中,都有“五脏不安”,联系后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说明脾、肾分别对其他诸脏神志病有重要的影响。再者,在本段经文中,以肝、心两脏虚、实时出现神志病症尤其突出,可见肝、心、脾、肾是神志病的主要病脏,其间的病理联系很难绝对割裂。

再联系上述抑郁症的临床实际,其躯体症状往往很多,且常变化多端,很难绝对完全用心、肝、脾、肺、肾五脏一一分证。因此,我们在临床上,为了较好地治疗这样的五脏久疾,有必要实行多经、多穴组方,将五脏相关原穴合用。

《灵枢·本神》篇对五脏因七情内伤而罹患的神志病有比较系统概括的表述。如:“肾之盛怒不止而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肾)恐惧而不解则伤精,时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说明在盛怒不止或恐惧不解等神志内伤时,喜忘、恐惧等精神症状常和腰脊不可以屈伸,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等躯体症状同时出现。在两千年前,先哲已经对五脏内伤的七情神志病有非常精致的观察,值得重视和深思。因此,在临床上针刺治疗五脏内伤产生的七情神志久病时,有必要将神气病和脏气病综合考量。

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此病案以百会、神庭、本神、神门、大陵调神气,公孙、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调脾胃。太冲、太渊、太溪、太白、神门、大陵为五脏原穴,是调五脏的必用穴组。脾之原太白常用公孙代之。因为,公孙穴较太白针感显著而效佳,又可与内关配伍治心胸诸疾,使主治范围更加广泛。再配伍中脘、气海、膻中、鸠尾、关元任脉诸穴,其中鸠尾、气海为“十二原”方(《灵枢·九针十二原》)的组成部分,膻中、鸠尾理气逆,关元、气海调气虚,中脘为胃之募,升清降浊。

《灵枢·终始》曰:“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除调五脏原就可以调和阴阳之外,针方中膻中、鸠尾、中脘、气海、关元为任脉穴主阴,百会、神庭、本神为督脉穴主阳,任督合用同样是调阴阳的核心,对调治神气病尤其重要。

用五脏原穴针治

《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气之虚实,谨而调之。”对于选穴处方的问题,我常以《灵枢·九针十二原》为指归,即“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文中指出五脏有疾可取十二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渊、太冲各双穴,和鸠尾、气海(脖映)均为单穴,共12穴。

五脏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忧思而不解,肾恐惧而不收,肝魂伤而狂忘,肺魄伤而悲泣,致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等症,可用五脏之原穴针治。在临床上,调五脏气之虚实,即可以调五脏之神,从而使神、魂、魄、意、志、思、智、虑各归正位,趋于正常。

《灵枢·九针十二原》文中还用拔刺、雪污、解结、决闭等生动比喻,来强调用十二原方针治可愈五脏久疾,并谆谆告诫人们“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文中尤其强调了一个“久”字,说明此类病治疗困难、病程长、病机复杂的特点,也就是疑难病。

静、徐、微、久、留是毫针治五脏病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余)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毫针者静以徐往,微以久留”。《灵枢·九针论》曰:“(毫针者)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灵枢》认为毫针的基本操作方法,是静以徐往,微以久留,通调经脉血气,达到祛邪扶正目的。

《灵枢·官能》曰:“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以行针艾。”说明针家的基本要求,是神定气闲、心静手巧。《灵枢·官能》又提出毫针补泻的基本要求,在于调气出入,过程徐缓,用针端正、治神安静。《灵枢·五乱》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即是其义。故调神气常用徐往徐出的导气针法和平补平泻调气法以取得微弱针感,且静留、久留以养神气为宜。同理,静、徐、微、久、留也是毫针治五脏久病之法。

针灸是我们宝贵的医学遗产,简捷、方便,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想跟针灸老专家学校针灸治病的奥秘吗?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本书浓缩了作者万方琴五十年的针灸行医经验及心得体会,书中通过一些真实生动的病例,展现出作者高超的针灸医术。作者针灸取穴少而精,还有独到的经验用穴,疗效立竿见影,充分体现出针灸治病“简、便、效、廉”的优越性,说明中医文化高深奥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宝,世世代代造福于民。本书适于广大中医爱好者及中医临床人员阅读参考。

扫描二维码查看同步电子书

无需App,微信端直接阅读

往期精彩回顾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