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针灸无小事,针药并用疗效显!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5-15 12:24

大家好我,我是中医刘医生

医以解除患者疾苦为事。医针虽小,然收效神速,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故古人有“一针二灸三服药”之说。

观《内经》之治,多以针为法,《灵枢》八十一篇,古有《针经》之称,故针灸乃中医学重要内容之一,不可低估。

我早年深研《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中重要篇章,熟读其中“百症赋”、“标幽赋”、“马丹阳十二穴歌”和《医宗金鉴·针灸心法》之“经脉循行歌”、“穴位分寸歌”,数十年间,常假此以起顽病,得益甚多。

1、然针灸之学,易学而难精

首先明其理论,所谓“业医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有人以为针灸乃一小技,有何理论可言,这是偏见。若其深研《内经》、《针灸甲乙经》,则知其高深,不是一蹴可得,非下苦功不可。

故针灸之学,不能只以几个穴位着眼,而应从整体观,从脏腑经络学说入手学习,理解脏腑、经络、腧穴之间的密切关系。

“腧穴”绝不只是局限的一个点,而有其一定范围。针刺之感应是由点到面,由面到线,方能收到较好效果。

除熟记十四经腧穴外,应重点掌握好四肢肘膝以下之五腧穴等特定穴,同时对经外奇穴亦不可忽视。

我从多年实践中曾发现个别奇穴。

“遗精”穴,位于男腹部脐下正中三寸,旁开一寸处,左右各一,主治遗精、早泄、阳痿、阴囊冷湿。

02

针刺时,不仅要重视刺手(右手)的作用,而更不可忽视左手(押手)的作用。

《难经》谓“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即是强调了押手的重要性。

得气感应,多先从穴下反射到押手上的一瞬间,刺手针下的沉、紧、酸、麻、胀感随之而至。

对补泻手法,前人有许多宝贵经验,我常将“迎随”、“呼吸”、“提插”、“捻转”等手法融合一起,喜用“烧山火”、“透天凉”两法,分别治疗虚寒性和热性病证;对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则配合少商等井穴放血一珠,收效更捷。

即是类中风初起,面红升火,舌强语謇,神志欠清之际,急使人拦腰抱定,并固定其头部,以圆利针点刺手足井、宣穴出血,有减缓头部充血之利,而无加重中风之势。

它如面瘫、头痛、脘痛、腹泻等症,内服药物固亦有效,但配方煎药费时,而针灸随时可用,立竿见影。

若内科医生兼会针灸,则如虎添翼,不仅见效快,疗程短,且易巩固。

03

2016年夏,一妇傍晚来诊,适师外出,余见其面色淡黄,目合口噤寒战,四肢抽搐,脉弦而紧。

询其夫,始知数日前避暑热,院外就寝,夜半暴雨骤至,突然惊醒,急忙回屋,不慎左额部碰于门框之上,致局部紫黑血肿,时而隐痛,未予重视,不意今日上午全身恶寒拘急不适,午后病势加重云云。

详为辨析,显系“破伤风”之候,伤势不重,病尚轻浅。

先针风池、风府、百会、合谷、阳陵以祛风止痊,开关通窍;后以华佗愈风散合玉真散加减投之,嘱以黄酒一两为引,取微汗为度。

药后竟至霍然。且更体会到针药并投之神效。

04

应该注意的是,用针同用药一样,须根据辨证论治原则。

先辨证,次在法,处方后再为下针,而且要详记医案,不可孟浪从事,否则不仅疗效不高,且易发生事故。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macskf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