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传承】郝学君“近病灶”取穴治疗脊髓损伤

文 /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9-03-29 15:27

郝学君教授,男,汉族,祖籍山东牟平,1951年12月出生于沈阳市。1973年经推荐考核,进入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76年10月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1973-1976),留校从事中医临床及基础教学工作。1979年考取内经研究生,师从辽宁省著名中医卢玉起教授。于1982年以“《内经》冲脉理论探讨”为论文题,获医学硕士学位。此后,分配到辽宁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科工作。作为针灸学科带头人,多年来先后担任针灸科主任、康复中心主任, 1993年晋升副研究员,1998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89—2003年之间,曾先后7次赴前苏联(俄罗斯)、韩国、意大利等国家从事针灸临床和针灸讲座,为传播弘扬中医针灸技艺和学术,做了许多具体实际工作,受到当地患者及针灸界同行的一致好评。

郝学君教授曾兼任辽宁省民间中医药国际培训中心教授、辽宁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种针法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著有《灸法养生》《中国特种针法临证全书》等针灸专著。所编《1950-1980国内中医药资料索引》,为改革开放以后首部大型中医药信息文献,当时曾被很多文献引用推介,并于1989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郝学君教授擅长于神经系统疾病,临证以整体调节、醒脑开窍为特色,以治疗中风及中风相关症状、面瘫、三叉神经痛、颈腰椎病及疑难杂证见长,取穴精准,疗效显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擅长于治疗神经系统及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临床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近病灶与整体调节相结合为特色,擅长治疗中风、脊髓及神经损伤所致的瘫痪和各种神经疼痛,以及颈腰椎病、各种运动性损伤。对于妇科、皮肤科、内科的多种疑难杂症在治疗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有 声 导 读

导 读

郝学君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郝老师基于30 余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近病灶”针刺治疗理论,指导治疗脊髓损伤,本文对此进行总结。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描述:“伤损腰痛……或因坠堕,或因打扑,瘀血留于太阳经中所致”,因此提出“瘀血留于太阳经中”是该病的病机关键;督脉,系“阳经之海”“诸阳之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与冲、任、阳维脉相通,故疏通督脉,激发阳经经气为该病治疗的关键;由于督脉参与全身气血的运行,由此郝老师认为该病调理气血是基础;督脉贯脊属肾,督脉受损,伤及肾阳,日久累及脾肾之阳,脾阳不足,运化失司,而致肢体萎缩,故郝老师临症尤重调理脾肾两脏。

郝老师在脊髓损伤治疗中,将中医理论和治法与西医理论和检查结果相结合,以“近病灶”思想为指导,从督脉论治,基于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判定脊髓损伤部位,进而确定督脉电针治疗的关键进针部位。同时,根据肢体瘫痪范围及程度、二便失禁与否及其他临床表现,配合体针对症治疗。郝老师指出针刺督脉穴不仅可治疗脊髓损伤的原发病变,也可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多种后遗症。

郝老师认为脊髓损伤的“病灶”有两方面:一是在脊髓,二是表现于外的瘫痪肢体。治疗时既要针对“脊髓”部病灶,同时还要针对瘫痪肢体进行治疗,以此理论为指导,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

(导读内容摘自原文,参考文献请见原文。)

阅 读 原 文

(左右滑动进行翻页,点击图片可放大)

【引文格式】

李旭阳,刘悦. 郝学君“近病灶”取穴治疗脊髓损伤[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9,41(3):294-296. DOI: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9.03.018.

2019年第3期目录↓↓↓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3期目录

2019年第2期目录↓↓↓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2期目录

2019年第1期目录↓↓↓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1期目录

本栏目历史文章 ↓↓↓

【名医传承】孙桂芝主任常用药对撷英下载全文

【名医传承】余瀛鳌临证“通治方”学术经验略述下载全文

访问

审稿费、购刊费,轻松支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杂志出版中心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点击封面图可进入相应官网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64089579

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网站:http://gjzy.cintcm.com/

撰稿很辛苦,

投稿须谨慎,

官网是咱的唯一渠道!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

即可轻松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可跳转至我们的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