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妇女血瘀型月经头痛

文 / 岐伯小医馆
2019-02-13 18:01
月经头疼

妇女应为生理原因每个月都会有月经的出现,而伴随着月经的到来有的人会出现经行头痛的症状,这种头疼是指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西医妇科学将其统称为“经前期综合征”,具有周期性反复出现的特点,病因不明,治疗主要通过心理治疗、调整生活状态和药物对症治疗。

针灸治疗妇女血瘀型月经头痛

中医辨证

经行头痛,属于中医内伤头痛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经期及行经前后冲任气血变化较大,易导致冲任气血失调而出现的症状。而中医的特点是整体功能和气血调节的优势来治疗本病,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在中医学的经典《张氏医通》中有记载“经行辄头痛”,即是指患者每逢行经就头痛。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月经初潮至绝经期前各个时期,可能与患者的精神情绪因素有关,并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发病有增多的趋势。

《中医妇科学》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其分为3个证候类型:即血虚、肝火、血瘀。血瘀型经行头痛常在经前1、2天即开始头疼,经期第1天最剧烈,随月经的流畅、血块的排出疼痛逐渐减轻以至于消失;并伴有月经异常,如月经期延长、月经量少夹有血块经行涩滞不畅,甚至伴有痛经。经行头疼的发生是由于经前、经期阴血下注于胞宫,肝阴血偏虚,肝经阳气易于偏旺;若遇恼怒、寒冷刺激、过度劳累等诱因,即造成气滞血瘀,肝气并冲气夹瘀血上扰清窍即导致头痛;加之每逢经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作,造成患者精神紧张加剧痛感。

《傅青主女科》有载“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故经前、经期气血瘀滞不畅即会引起痛经、经行头痛。

针灸治疗妇女血瘀型月经头痛

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针灸治疗不仅能够使治疗的效应直接作用于患病局部,而且所选取的某些腧穴兼有针麻镇痛作用,所以,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上更能奏速效,也没有西药抗焦虑、抗抑郁、避孕药等药物治疗的副作用,适宜临床应用。

采用针刺疗法并按照临床辨证选择具有活血通经络的腧穴、施以泻法治疗,使治疗的效应直接作用于局部,达到疏通经络祛瘀止痛的目的。选穴方面,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应用具有活血通经的远部腧穴。太阳、角孙、率谷、百会、后顶、风池皆位于头部,治疗头痛,即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其中百会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针刺百会能够激发全身阳经经气,推动血液运行,消除瘀血;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阳维脉与手足三阳经在项后会于督脉,维系联络全身各阳经,蓄溢调节气血,且针刺外关本身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角孙为手足少阳、阳明经的交会穴,率谷是足太阳、足少阳经之会,与角孙透刺操作方便,两者合用调整手足三阳经的经气,血得阳气的温煦、率领即能运行畅通,经络通则痛止。合谷是四总穴之一,擅长治疗头面部疾病,与百会、外关配伍擅于治疗头痛;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是治疗妇科生殖系统疾病表现气血失调的常用穴,取三阴交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治疗头痛、痛经,与太冲、合谷同用有相须之意,增强活血通经的效应。所以针刺太冲、合谷、三阴交既能消除病理因素瘀血又能止痛。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擅治头顶痛,针刺涌泉引瘀热下行。风池穴能疏风通络止痛,且头居高巅之上,惟风可至,所以,取风池针刺犹如信使之用,使气至而痛止。以上诸穴配伍,相辅相成,共同调节冲任气血,使经络气血通畅,经行头痛及其伴随症状均随之消失。

针灸治疗妇女血瘀型月经头痛

针灸手法的应用

针灸手法:准备:一次性使用的35mm×28mm不锈钢毫针1盒、75%酒精湿棉球和消毒干棉球各若干。帮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按照《针灸学》取穴方法选取太阳、角孙、率谷、百会、后顶、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常规消毒腧穴、针具和手指。操作:行经前3天开始每天1次针刺,直至月经干净。率谷透刺角孙,百会透刺后顶,当针刺入帽状腱膜下指下有落空感时即沿头皮平刺,施行捻转手法针下得气后即出针,出针后不按压针孔可使有少许出血,但应注意观察防止出血较多;风池采用俯伏位针刺,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0.5cm,有针感即出针,不可施行提插手法,其他腧穴常规针刺,手法均用泻法。

针灸治疗妇女血瘀型月经头痛

结束语

针灸治疗有着效果显著,患者痛苦少,费用低的有点。敬请关注《岐伯小医馆》,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