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针灸有三大作用 出现晕针该如何处理
针灸疗法是中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及运用一定操作法治疗身体疾病的一种中国独有的治疗疾病的方法。直到如今仍有许多群众运用针灸来治疗疾病,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行针灸呢?接下来将带你了解一下针灸的作用及不能针灸的人群有哪些。
针灸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主要功能之一,若是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会表现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2、调和阴阳
阴阳平衡状态是针灸的目的。针灸调和阴阳是利用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配合完成的。
3、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可扶正机体正气以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及转归的过程,本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而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但是有些人会出现晕针的情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晕针应该如何处理呢?
针灸时晕针有什么症状?
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如何处理?
如果出现晕针的状况,应该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不能针灸的人群:
1、白血病人群。
2、体质虚弱人群,体质决定了他们能承受的刺激不能过强,所以可以尽量采用卧位。
3、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人群,这类人群不宜马上进行针灸,要待恢复后再针灸。
4、患有自发性出血或因受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若一定需要使用针灸的办法时一定要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
5、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部位的人群可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虽然有一定危险,但是临床上针灸的消炎效果很好。
6、进针时有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人群,若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该症状一定要退针。
7、小儿囟门未闭合人群,头项部腧穴不宜用针刺。除此以外,因为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8、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