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为什么可以止痛?
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给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经常是主观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历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汇。无疑这是身体局部状态或整体的感觉,而且也总是令人不愉快的一种情绪上的感受。”
关于疼痛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步统一的。至今,各疼痛学者对疼痛的认识仍存在不同的看法。
中医认为疼痛究其产生的机理,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实邪阻滞,经脉不畅,气血不通,就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症状,即“不通则痛”。一是正气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既所谓“不荣则痛”。
《素问•举痛论篇》这样阐述了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针灸主要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了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既是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
针灸刺激穴位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啡肽、强啡肽等物质等分泌增加,这些物质能加速致炎致痛物质的清除,从而产生镇痛效应。西方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他们认为针灸可以激发在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但是针灸止痛的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它的止痛效果。一般治疗几次后效果会更明显。
大家最常见的疼痛大多是头颈肩腰腿痛,有些疼痛看似微小,但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应引起大家注意。
就以头部的疼痛来说,头痛,或许是许多人经常反复发生过。中医中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多因风邪夹寒湿热邪,上犯巅顶,使清阳受扰,气血不畅,而出现头痛。内伤头痛则常于肝脾肾失调有关。
由于篇幅有限,具体的治疗方法就不细说了,下面是小编搜集了一些缓解头痛的小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1、一侧偏头痛:来去匆匆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另外,中医理论中有所谓的“左肝右肺”之说,并由此会诱发一侧的头痛。经常出现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也可通过按摩肝经的曲泉穴(合水穴)来调理。如果经常出现的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可以通过按摩肺经的尺泽穴和肾经的复溜穴来调理。
2、前额、眉棱骨痛: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另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痛: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即耳朵上部,就在胆经按摩,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4、太阳穴痛: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
5、畏寒头痛:肾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经常按摩肾经的穴位复溜、太溪等得到改善。
6、头顶痛:属厥阴经病,先从肝经论治,或按摩百会穴。
7、后头痛:属太阳经病。可以按摩小肠经的后溪穴,治后头痛、颈椎病、落枕和情志病。另外,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
8、头脑空痛:肾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经常按摩肾经的穴位复溜、太溪等得到改善。
文章作者: 针灸小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生,涌鑫健康之家作者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