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妙用针灸和黄连素,刹住糖尿病继续恶化的脚步!
用岐黄之术刹住糖尿病恶化脚步
针灸和黄连素是王宏才教授的控糖两法宝
专家简介
王宏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专家门诊主任医师
擅长 糖尿病及各类疼痛、坐骨神经痛
出诊时间 周三上午
腿上有时尚设计元素的眼镜,穿一身得体的休闲服,完全不同于一般传统的中医形象;言谈举止由内向外透着一种别样的气质。”这是中医针灸非遗传承人王宏才留给他一位老朋友的固有印象。
而就是这位不太像中医的中医大夫,用针灸和中药为众多糖友刹住了糖尿病继续恶化的脚步;就是这位略显洋气的中医大夫,身边聚拢了众多洋徒弟,他一心要把针灸疗法推向全世界。
消渴三调法:用针灸治糖尿病
“老爸是我的第一任老师。”王宏才教授开展中医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是受其父亲、糖尿病中医专家王发祥先生的影响。
1996年,王宏才在进行“消渴病用穴出处考(清代以前)”、“针灸论治消渴的理论渊源(清代以前)”等中医治疗糖尿病项目的研究时,就根据其父亲关于消渴病(糖尿病的中医称谓)的“血中伏热”和“三因三机”观点,总结形成了一套以中医针灸为特色的糖尿病防治方法——消渴三调法。
在优化这套方法的同时,王宏才又组织开展了不同针灸刺激参数对于糖尿病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对于用非药物疗法干预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早期的控制,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简而言之,也就是研究了在糖尿病不同的阶段应该怎么扎针、怎么干预。”这一成果已在一些糖尿病专科及糖尿病慢病管理机构使用。
发现:黄连素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黄连素,众所周知,这是一种治拉肚子的中药;殊不知,它辅助治疗糖尿病也有一手。王宏才搞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同样是得到了老父亲的真传。“我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就看到老爸用黄连素小药片给老乡们治糖尿病。那个时候黄连素片才几分钱,很便宜。当时我就想,如果这种东西能对抗糖尿病,那真是四两拨千斤的好事儿啊!”
用黄连素来治疗糖尿病,近年来已得到研究证实。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发现,黄连素具有预防糖尿病的药效,这是因为黄连素能抑制肠道中175种与糖尿病有关的细菌。
“我当时问父亲,为什么要用黄连素治糖尿病?他说,黄连素可以清热。”但是,清热和糖尿病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宏才介绍:“粗略地讲,中医里说的清热解毒、泻火,大致相当于西医里说的消炎。
目前,2型糖尿病的病因中有一种炎症学说,就是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从药理上说,黄连素含小檗碱,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主要是胰岛素抵抗,除了西药干预之外,可以每天3次,每次口服黄连素0.3~0.5克,连服1~3个月。”
一针下去“哑女”开口讲话了
除了利用针灸消渴三调法治疗糖尿病外,在利用针灸疗法治疗暴喑方面,王宏才也有其得意之笔。暴喑是指突然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完全不能发出声音的症状。中医认为,暴喑,猝然起病,多属外感,由风寒、风热之邪侵袭,以致喉部气血瘀滞、络脉阻滞、声户开合不利所致。
2008年,一名23岁的女孩在她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她父亲告诉王宏才,女儿在外地学习,一个星期前突然不会说话了,随即在当地医院就诊,但是根本没有效果。
王宏才了解完详情之后,取出银针,取患者双侧通里穴,逆心经走向(向肘尖方向)刺入了30毫米,行泻法,留针40分钟。没想到,奇迹发生了:王宏才问患者姓名、家庭住址等,均能对答如流,语言能力完全恢复了。从看诊到开口讲话痊愈,仅仅不到1个小时。
收洋徒弟传承针灸技艺
作为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的弟子、程氏针灸非遗传承人,王宏才一直致力于把这项手法传扬到海外。他的老同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医学分社社长王强虎回忆说:“记得2010年我去北京看望他,当时他正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大会议室给来自世界各地的针灸学子传道解惑,我从会议室门外向里望去,足足有200多名不同肤色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加上他流利的英语,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我当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我这位老同学的不一般!”
王宏才认为:“国家强大了,中国文化已经开始走向世界了,中国针灸本身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中医文化之所以能在14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这就是它能发挥出实实在在的价值,可以为当地人民解除痛苦。何况,针灸已经被现代医学证实并成为传统医学疗法之一了。”
当年学习灸法,王宏才离不开父亲的教导;他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的树立,也离不开父亲的影响。王宏才在一篇提及父亲的文章里曾写道:“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那么到暮年之时就能感觉到,这样的积累会是多么实惠。”这种实惠,或许就是为患者解除痛苦、使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发挥之后的那种安然自得。收洋徒弟传承针灸技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链接糖尿病祸根或是“节约基因”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 王宏才
伴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越来越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然而,糖尿病不但没有被控制住,反而发病率在逐年攀升。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直有种说法是,糖尿病是文明病,是人类文明进展速度太快的副作用,是人类基因进化与文明发展在速度上的错位。
在石器时代,要想获得一个甜果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糖和盐在人类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一直是缺乏的东西。也许是甜而不得,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味觉上对甜东西的渴望。而今天糖和盐广泛充斥于我们的餐桌上和随手可及的零食中。这种后果不单单是造成了龋齿的流行,还带来了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问题。
此外,不仅仅是糖和盐,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低下,长期贫困,为适应狩猎采集的生活模式,人类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获得了一种基因。这种基因的作用是把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贮存起来,以备挨饿,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节约基因”。今天的人类,“节约基因”的比例仍很高。
然而,我们的生产力、文明发展似乎在一夜间变化了,其速度之快,以至于我们的基因没能跟上它的步伐来适应它。因为,基因的进化和转变是以千年为单位来计算的。于是,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面前,“节约基因”非但不能帮助转化能量,反而使其变成过剩的脂肪,引起肥胖、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等。
美国密执安大学遗传学家尼尔在1962年提出“节约基因”理论之前,发生了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亚利桑那的皮迈印第安人,很长时期处在营养不良的境地中。为了改变他们的营养状况,人们采取了行动,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生活补给。但是意外发生了: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大大增多了。
如今糖尿病的流行在石器时代就埋下了很深的祸根,由此可以预见,糖尿病高发态势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所以,认清糖尿病的本来面目,更好地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做好预防和控制,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编辑 || 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