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大便不成形、便血等症状竟查出肠癌!今天癌变肠道已切除,医生带您分析标本与病因

文 / 健康时报直播
2021-08-19 09:09

前段时间接诊了一位45岁的女老师,为其做肠镜的时候查出来了结肠癌,这位患者非常特殊,其本人并没有大便不成形、便血、腹痛等等典型肠道症状(根据本人描述,其大便都是非常规律且正常的,而且经常大便出来的都是一些朋友们梦寐以求的香蕉便...),甚至其入院都并非因为消化道症状入院的,其所住院科室为神经内科,因为其症状是以头晕、恶心、呕吐睡眠差等症状入院进行治疗,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后发现其贫血严重,且大便潜血阳性才对其进行消化道胃肠镜检查,最终发现肠癌的,因为这位患者的肠癌是肠癌中非常少见的右半结肠癌!

肠镜检查单:升结肠癌

今天患者已经进行结肠癌根治术,秦医生我特地去到病理科看了下这位患者的手术标本,且拍照与大家共同分析这位患者的发病危险信号和高危因素。

根据观察这位患者的标本还有了解其病史以后发现这位患者并非没有任何危险因素和高危信号,特总结如下。

(ps:因限制只能发一些黑白的图片,大家见谅)

大家可以看到右半结肠基本还有肝曲,阑尾,回盲瓣还有部分的小肠(回肠末端)已经全部切除,那个肿物很明显可以看出来是一个球状的,就是肠息肉长大癌变而来的(确实也从病理切片上看到剩余的息肉是绒毛状腺瘤,腺瘤中癌变概率最高的类型,结肠癌大部分都是由此类息肉癌变而来),具体息肉癌变问题后面会进行解析,而且看到患者这个肿瘤长的基本堵塞管腔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何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明显,是因为下面不通畅(下面不通畅肯定会往上面走的)。

大体图片

肿物近距离

肠镜下图片,可以看到边缘环堤状,管腔因为挤压变形

肠镜下图片,基本可以看到管腔已经明显变小

PS:后续病理结果显示切缘干净,而且淋巴转移较少,未见远端转移,考虑手术挺成功的。

小贴士:

1、大肠基本解剖结构,大肠是由结肠和直肠组成,粪便从小肠通过回盲瓣排入大肠后到达肛门需要分别经过回盲部(盲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排出体外。

2、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的定义:左半结肠切是指的横结肠的左边1/3,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目前也基本认为属于左半结肠的范畴),右半结肠是指的横结肠的右边2/3、肝区、升结肠以及回盲部(盲肠)

示意图

三大高危因素和解析:

1、患者有乙肝(病毒量很高,未控制),胆结石,胃镜显示有胆汁反流,其本人脾气急躁,饮食习惯嗜辣,重口味,饮食不规律等相关病史和习惯。

解析

因患者有乙肝病史,而且后续在和患者交流中发现其本人并未服用药物控制乙肝病毒,导致肝脏长期被乙肝病毒侵蚀,而且肝脏本身是分泌胆汁的,患者又有胆结石病史从而导致其胆汁分泌异常从而刺激黏膜(主要是次级胆酸成分,为肠癌致病因素),间接引起此病(目前有一定争议),而且患者有饮食不规律和重口味嗜辣等因素,更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ps:我们必须关注乙肝病毒量,因为肝脏自身代偿能力强大,有时候虽然肝功能正常,不能代表病毒量正常,病毒量不正常会引起肝脏不断的损伤。

乙肝危害很大

2、对于肠癌认识有一定误区,认为大便只要成型,没有肠道的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就不会是肠癌,去年曾经单位组织肠镜体检,因为做的普通肠镜,未能忍受只看到了降结肠就没做完肠镜,而且事后在网上看到有人科普大部分人肠癌都是左半结肠的问题(2/3比例),就没继续考虑肠癌的问题。

解析:

(1)、肠癌可以说没有典型症状,尤其是早期,而且虽然左半结肠癌占据全部结肠癌的2/3比例,但是不代表右半结肠不会有癌症,而且女性的右半结肠癌发病率相对于男性高。

(2)、右半结肠癌发病隐匿,相对于左半结肠动不动引起便血,便秘等症状不同,大多数右半结肠最先发现的症状都是全身症状为主,例如这位患者主要就是以贫血,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3)、右半结肠癌肠道症状不明显这是和粪便成型的原理有很大关系,因为粪便成型主要是在结肠和直肠成型的(咱们俗称的大肠,主要有直肠和结肠组成),从小肠排出的初始粪便是稀糊糊状的(也不一定,具体形态是受到饮食结构的影响到,例如喝水多会是稀水状的,总之都是不成形的状态),在结肠被回收水分,从而让粪便逐渐成型的。

(PS:小肠是吸收营养的,结肠基本不吸收营养,主要是回收初始粪便中的水分和利用肠道菌群生成人体无法产生部分维生素(例如维生素K、生素B等等),说白了大肠就是处理“废物”的,囧)

那么这就是解释了为何右半结肠癌不影响大便成型和便血不明显这件事了,因为粪便从小肠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以后是呈现一种流质或者半流质状态的,所以作为粪便进入大肠的第二站升结肠(前面是回盲部俗称盲肠)虽然狭窄不影响但是不影响通过,而且因为是流质状态对于肿瘤刺激不大,从而便血量也会少,从而导致很多人只能发现大便潜血阳性,而且因为属于隐匿性的失血,所以会出现贫血,那么后续结肠尤其是左半结肠没有病变所以不影响水分回收,从而水分被逐渐吸收,当粪便到达肛门时,大便形态是成型的,甚至出现香蕉便的形态。

(1)、患者曾经在十年前做过肠镜,当时就已经切除过息肉,而且当时也是腺瘤性息肉中单绒毛状腺瘤,且当年因为普通肠镜,从而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导致去年体检肠镜的时候没做之前就已经非常紧张,导致肠镜检查失败。

(2)、患者有家族史,但是患者并不知情,是患者查出来此病以后患者孩子给其姥爷打电话时候才知道,患者的叔叔就是因为结肠癌去世的。

解析:

(1)、腺瘤性息肉属于结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之一,大约80%左右的肠癌都是腺瘤发展而来,且其复发率较高所以需要特别引起重视,

腺瘤可以分为三类,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型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且生长迅速,一定要引起重视(但是也别看到腺瘤就恐慌,大部分腺瘤都是管状腺瘤,其癌变率较低,生长较慢),而且千万别认为切除过腺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虽然切除位置的息肉并不会再生长,但是其他位置是会再次生长的(换个位置长),所以有腺瘤病史的人群一定要定期复查(建议起码2-3年复查一次,如果较大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切除后,可以适当缩短复查时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PS:息肉预防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查肠镜!切莫轻信一些治疗或者预防腺瘤性息肉偏方,目前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明确的可以预防腺瘤性息肉,这个和免疫、基因遗传等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系,其实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就是:您听说过吃药能把人皮肤上的肉疙瘩给吃下去了?(避免杠精和我抬杠,特别说明是肉疙瘩,不是那些蚊子叮咬或者肿起来的疙瘩, ̄□ ̄||),所以这件事偏方就别信,而且大家要知道,腺瘤本身就是肿瘤性息肉,如果有药物能吃下去这个,说明对于肿瘤也是有效果的,那还不赶紧申请一个诺贝尔去(其实有一些药物可能确实可能有一定效果,但是都是一些针对于肿瘤的抗癌药物,用在息肉上代价太大,而且对于身体损伤得不偿失,如果杠精非要用这个来辩解,当我没说⊙▂⊙,而且这个东西目前也没有任何权威说法是说可以用于息肉预防的,弊大于利!)。

(2)、家族史对于各种癌症影响都很大,大约将近10%左右的大肠癌都有家族遗传因素存在,尤其是一级亲属的病史影响更大,所以有家族史的人群一定要注意定期体检肠镜,尤其是年龄超过40岁以后。

PS:

一级亲属是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同父母)。

二级亲属,一个人和他的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

三级亲属,表兄妹或堂兄妹。

另外还有一个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概念。

直系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

旁系亲属就是指除了直系血亲之外与自己有共同祖先的亲属就是旁系亲属关系。比如兄弟姐妹之间、姑侄之间都是。

家族遗传问题很重要

最后总结一下,右半结肠癌是结肠癌中的“少数分子”,但是其危害和隐匿性是非常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甚至某些角度来看比左半结肠癌危害更大,大致上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特点

1、“伪装”:发病隐匿,以全身症状为主,肠道症状不典型,因为其位置靠近上,基本不影响粪便形态,而且韧带固定固定,相对左半结肠尤其是游离的乙状结肠后期的腹痛,肠梗阻等症状来看肠道症状不典型,而又因为其症状容易出现贫血、头晕、电解质紊乱、恶心等全身,从而容易让人忽略肠道问题。

2、“狠又快”: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很多右半结肠癌为粘液腺癌,未分化癌,印戒细胞癌等恶性程度较高的癌变类型为主,所以搭配其症状隐匿很容易发展到中晚期才被发现,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3、“不讲武德”:右半结肠癌发病率低于左半结肠癌,只占到全部肠癌1/3,但是女性发病率高,所以很容易被一些人误认为左半结肠没事就代表没有肠癌风险。

总之,切不可认为没症状就没有癌症风险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误区,其实大多数早期没症状,甚至一部分晚期症状都不明显,例如平坦形的肠癌,这类癌症不会影响粪便通过,从而粪便和肠道症状不够明显,还有就是虽然肠癌80%左右都是腺瘤性息肉引起,但是可别认为肠癌只有息肉会引起,从而相信5年一次肠镜保平安,但是真相远非如此简单,虽然肠癌大多数和息肉有关系,但是除了息肉还有很多癌前病变炎性肠病(溃结、克罗恩等)、血吸虫病、家族性息肉病等等疾病也是肠癌癌前病变。

所以我们还是要做好高危人群的体检,正常人群尤其是超过40岁,2-3年体检一次胃肠镜,更加科学制定体检时间是预防癌症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