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肾衰,老中医一药方稳降肌酐达标,这几个不良习惯易引发肾衰
血肌酐一般认为是内生血肌酐,内生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血肌酐与体内肌肉总量关系密切,不易受饮食影响。在肌肉中,肌酸主要通过不可逆的非酶脱水反应缓缓地形成肌酐,再释放到血液中,随尿排泄。
肌酐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内很少吸收。每日体内产生的肌酐,几乎全部随尿排出,一般不受尿量影响。临床上检测血肌酐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血肌酐正常值:男 53~106 μmol/L;女 44~97 μmol/L;小儿:24.9~69.7 μmol/L。
一般来说血肌酐正常值标准为:44-133μmol/L,当血肌酐超过133 μmol/L时意味着肾脏出现损伤,已经肾功能不全、肾衰竭。肾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下降,引发代谢紊乱、多系统症状的综合征,主要分为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衰竭,如果早期没有及时控制和治疗,肾衰竭很快就会发展成尿毒症。
女子患慢性肾衰竭,中医用一个药方降肌酐达标
病例:患者xxx,女,53岁,年轻时从事体力劳动,过劳、睡眠不足、受潮湿寒冷等,一直有腰腿痛的毛病,服药或针灸后症状减轻。2年前因双下肢水肿,在当地医院就医,检查血压174/110mmHg,血肌酐 534.9μmol/L,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 用西医药物治疗好转。
大约1年后,症状反复发作,明显全身水肿、头晕,在当地市级综合医院就医,检查后诊断为高血压性肾病、慢性肾衰,对症降压+降血肌酐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后来又复发,而且病情加重,复查肌酐呈进行性升高,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想尝试中药治疗。
近期患者再次出现全身水肿,伴恶心、乏力等症状,在家人陪同下到北京求医,希望通过专家的治疗控制病情。就诊时,检查血肌酐538μmol/L,肾损伤已经比较严重了。患者水肿比较明显,睡眠不安稳,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降压药控制血压,血压控制还算平稳。
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五脏失调,采用《活血化瘀降肌酐汤》与调节睡眠的药物进行治疗。佐以当归、生地、熟地、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益母草、泽泻等中药加减:添加首乌藤、酸枣仁、柏子仁用以养心安神。中西医结合治疗3周,患者的水肿慢慢消退,睡眠得到改善。服药1个月复查血肌酐降为214 μmol/L,继续服药3个月,复查血肌酐降到正常值。坚持服药治疗,配合饮食调理、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中医药方《黄芪党参汤》治疗慢性肾衰竭
专家表示,慢性肾衰竭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变,患者的肾脏功能已经出现了损伤,治疗一定要谨慎使用药物。一般来说,慢性期的患者采用中医药调理治疗的效果较好。中药辅助西医对肾脏疾病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起来,既采用规范的西医治疗,同时又积极发挥中医治本的优势,充分体现中医与西医的“优势互补”。
以《黄芪党参汤》为基础药方化裁,补肾活血,祛风清热。主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包括炙黄芪、怀山药、益母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活血调经,利水消肿,药方有潞党参、生地、山萸肉、泽泻、白茯苓、丹皮、五味子、巴戟天、仙灵脾、五加皮、麦冬、水红花籽、苏叶等补脾益肺,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加防风、蝉衣各、水蛙、土鳖鱼祛风清热。
这几个不良习惯易引发肾衰
1、暴饮暴食,吃得多。吃得过多,肾脏负担过重,很多人的肾脏病都是在不知不觉间“吃”出来的。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负责排泄废物和毒素的器官。吃得太多会加重肾脏的负担,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肾脏自然就容易生病。
2、重口味,过咸。吃得太咸还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和肾脏病常常是一对“孪生姐妹”。近年来,高血压引发肾损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少盐饮食,每天摄入的盐应该在5到6克较为适宜。
3、饮食过甜过油。吃得太甜、太油不仅会加重肾脏负担,还会引发肥胖。肥胖会导致肾脏的脂肪含量增加、重量增加、体积增大、肾小球肥大。肥胖患者还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大约有近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肾病,而这种肾脏病是最难治疗的肾脏病之一。
4、过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吃得过多,会导致体内的血尿酸浓度升高,引发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升高对肾脏的毒性非常大,很容易造成肾小管和肾间质发生病变,最后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
5、错误用药。错误的用药方法,不但不利于病情向良好的一面发展,还有利于病情恶化。购买药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嘱咐和医生的建议,千万不要擅自吃药。
6、很少喝水。肾脏本身不好的人,平日里可以通过喝水来帮助减轻肾脏的压力和负担,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多喝水更能提高我们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如果说等到口渴了再去喝水,说明我们的身体已经开始缺水了,会影响尿液的形成和废物的排泄。勤饮水,不但减轻了肾脏的负担,还稀释了血液的浓度。但不要一次喝太多,一次过多饮水也会增加肾脏负担。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19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