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辛庄传统制陶技艺

文 / 嘉嘉简笔画
2021-04-19 00:08

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辛庄传统制陶技艺
01 起源

辛庄传统制陶始于1889年,主要为周边地区提供民间生活常用的红瓦盆、水罐、花盆、笔筒、鸡蛋罐、豆芽缸、金鱼缸、花瓶、五色彩釉制品、儿童玩具等等。采用当地独有的纯天然陶土原料,融入古老制陶工艺。原材料:黄胶泥、铅粉、铜粉、铁粉、白土、石粉等,按照彩釉烧制配方上釉。辛庄制成陶器储藏的物品不串味、不变味、不渗色,可以长期保质、保味、保鲜,极具美观、实用特点。近年来,以制作陶艺工艺品、笔筒、花盆、储物罐为主。
02 发展

文安自西汉建置以来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质朴的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而纯朴的文安人,辛庄管区传统烧陶技艺就诞生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据田氏传人田广森(生于1927年秋,今健在)口述:制陶业始于祖传,因年代久远,记不清了。因闹灾荒,从山东逃难至文安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家务村定居,继续建窑烧陶。

产品多为红陶:瓦盆、水罐、花盆、模子等农家常用品。由于手艺精湛,花样图案不断翻新,在京、津、保周边地区流传很广,深得农家喜爱,素有文安小“三宗宝”之称。制陶业,传至今日深得农家喜爱,祖先爱陶如宝,是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原先秘方从不外传。新中国成立后,田广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党教育多年,公社化后组织村民发展制陶业。工艺流程及技法:取黄胶泥凉干,碾轧后放入高泥浆池搅拌成糊状,流入低泥浆池内,渗水成泥状,开铣取出后,众人排成圆圈用脚踩泥。待泥踩熟,摇动木轮开始制作。黄泥在师傅手中,随心所欲的制成各种产品。
03 现状


60年代田广森将这一传统工艺广泛传授给了周围村庄百姓,人们用这一工艺建起了很多烧陶窑厂,制造了无数的各种瓦盆等生活用品销往华北广大地区,在三年困难时期这一工艺成了辛庄乡人的主要生活来源,维系了当地人民的生存,人们对这一传统工艺都含有深厚的感情,由于工艺精湛、产品至今仍深受周边地区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