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被娃逼疯的“刘女士”们
大家最近可能也看到这条新闻了:“刘女士在家辅导作业时与儿子起了冲突,她一气之下竟然跳河轻生”。被救上岸时她大喊:“别救我,我太累了!”消防员说:“阿姨,大人都很累的。”
我猜有人又要拿亲子关系出来做文章了。以前是大人逼s小孩,如今竟有了小孩逼s大人......中国的亲子关系简直太戏剧了。
理性一点的人,看了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大家肯定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一声“阿姨”把一个失去生活信念的中年妇女顶上杠头,按年龄推断,能辅导孩子作业的老母顶多40上下,叫一声姐姐事半功倍。细品一下刘女士和消防员的对话,这人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感同身受”,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苦大仇深。消防员小伙子的重点在于:“成年人谁不难啊”,而老母满心想着的只有一件事:“我太难了”。
一个在谈共性,一个在钻极端。
白天不懂夜的黑,小伙儿不懂老母的悲。
大人累,是因为大人的世界更容易小题大做。
虽然觉得这个刘女士挺可怜的,但对自己生命真的不负责而且敢于“死给你看”的老母着实少见。
在我们身边看到的大多数中年妇女,都是冒着拍桌子时心梗、吼哇时脑溢血、忙工作过劳死等等风险却仍然努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尽管压力巨大的人不在少数,但走极端的不多。
说到女人的压力和焦虑,这件事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女人永远比男人更容易小题大做。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人到中年,男人有这四种压力,女人你关心过他吗》,打开文章,以为有什么新鲜内容,一看四种压力是“事业,身体,情感,家庭”......女人第一反应是:“Excuse me?这位作者你怕是标题搞错了,中年人的这四种压力,女人的情况好到哪去?男人你关心过她吗?”
唉,本来就是平行线,硬要相交纯属犯贱。
天涯何处无芳草,男女何必互干扰。天涯何处不相逢,男女本来就不同......
但很多女人的敏感脆弱让她喜欢“搞对立”。这种玻璃心,大多不是为某一两件小事,更多是日积月累地一个人扛着却不被看到,一个人忍着却不被理解。
拿今年来说吧,寒假以来,纵观广大老母们的言行举止,活生生被磨平了棱角,有很多已经处在爆炸的边缘了。娃的起居网课作业、自己的工作、对疫情的焦虑,每天从早到晚围着吸尘器拖把锅碗瓢盆课本作业本电脑手机打印机……这些都能扛,但万一再碰上一个不懂事光添乱的孩子、无法分担还抱怨的配偶、挑毛病又不配合的长辈、特别轴还不通情达理的领导......压垮一个中年老母的绝不仅是孩子这一根稻草。
刘女士是一个偶发事件,但也许她所经历着的问题并不偶然。
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容易被妖魔化
万一刘女士没有被救上来,背上骂名的孩子可就惨了。但我觉得,这表面的“亲子矛盾”背后也许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个中年老母狠到连命都可以不要,又怎么会因为单纯的“和孩子发生冲突”而承受不住?比起她的小孩是怎么惹到她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她的丈夫关心她吗?孩子是不是有了超出正常范围的压力转嫁给了家长?她的工作碰到问题了吗?更应该关注的是,真的出现这些问题时,她应该怎么解决?
拿什么去拯救被娃逼疯的“刘女士”们?很多人根本不是心理问题,是情绪问题。
有人说“别太矫情了,世世代代女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你们总觉得自己委屈,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唉,并不完全对,世世代代的女性都不易,到这届才达到了压力饱和的顶峰,从没有哪一代人像这届老母一样,必须得承受如此之多的负担。
不信你问问你奶奶外婆或你妈,她们需要每天管作业打卡吗,教育有这么鸡血变态吗,竞争有这么扭曲激烈吗,那时有这么多微信群需要天天盯着吗,她们上班有这么高的kpi吗,她们离不开每天必须充电两次的手机吗,需要学的各种新奇知识和技能吗,做不好还要被各种鄙视和诟病吗……
但我承认,这届老母明知自己处在日趋严峻的形势中,大多却会疏忽精神调剂和心理建设。勇敢者能打败生活里的拦路虎,可弱者只会选择逃避每一片荆棘丛。缺乏情绪管理的女人可能会喜怒无常,但真的选择绝路的女人大多是心理问题。
我有时会想,我们为什么不习惯看心理医生呢?
有次我对儿子和他爹说:“这届老母心理素质都不行,你们以后可别气我,万一把我逼急了我也纵身一跳……”
孩子他爹说:“你可别跳,否则你儿子就要有后妈了。”
我觉得他对于我的心理建设还是很有帮助的——不管老公和孩子多气人,也不能便宜了别的女人来享受咱的劳动成果啊。
所以我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心理问题,我们只是情绪问题。
这世界上最歇斯底里的情绪动物是女人,她们会情绪化到亲妈都不认识,亲儿子也不认识,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她们会因为一点点小刺激,随时任意切换人格,前一秒春来草木生,下一秒人间不值得。
你一地鸡毛,别人更甚。
刘女士这件事已经发生,所幸人救回来了,但这事却又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中年老母的心理建设,可真是刻不容缓了。
目前中年妇女情绪管理主要靠什么呢?靠三方面:
1. 自黑+吐槽(我家一地鸡毛哈哈哈)
2. 互夸+互捧(你家井井有条哈哈哈)
3. 自我麻痹(老公自找的,孩子亲生的)
总结下来基本就是民间偏方,自给自足。不要以为这不科学,这其实是现代女性自我救赎的最佳捷径。
通过这三种方式,老母们极易建立同盟,互相取长补短,日子也就这么顺滑地走过来了。
有人会因为带孩子和操持家庭太累了而去看心理医生吗?也许有。
假设见了心理医生会发生什么,你说:“我昨天晚上辅导孩子英语作业火冒三丈,我不想要这个娃了,我想离家出走,我不想活了”。
心理医生听了泪流满面:“唉别提了,我昨天辅导完娃数学,也跟你一样啊,大妹子!”
然后俩人惺惺相惜地互相吐槽了一遍孩子、老公、工作、家务,又互相赞美了一遍彼此比自己幸福和优秀的地方,两小时后不治自愈,连心理医生自己的心理问题都解决了。
第二天,也许又是周而复始。但没关系,人间处处有适合中年老母的心理医生,就是那些和她们一样一地鸡毛的中年老母。
同样一件事,有人气归气,事后嘻嘻哈哈就过去了,而有人却钻牛角尖出不来。大多数中年老母缓和自己的情绪的方式是“模仿”。
找身边的榜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世界上有另一个自己,她是怎么活着的?为何活得比自己快乐?
所以女人交朋友是一件太有讲究的技术活了。
如果认识了斤斤计较、刁钻任性、自私钻营的朋友,她口中的男人、孩子、公婆、领导、朋友,都被贴上“应该如何如何”的标签,于是她说的每句话都让你对生活感到不满,觉得自己不幸;
如果认识了盲目鸡血、好斗好胜、功利市侩的朋友,她给你灌输的成长观、价值观、事业观、教育观,都是一种急功近利又拔苗助长的套路,所以她说的每句话都让你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是个loser。
心理建设,得先从自己开始,从选择身边交往的朋友开始。
人到中年做减法,挑惜命和乐观的人做朋友,不客气地说,真的是为了保命。
另外,专业干预也应该被社会重视起来,最好的方法是减少小孩的辅导班,增加老母的辅导班、婚姻咨商班、情绪管理班、心理疏导班之类的。减少小孩作业,增加老母作业,她们就没空胡思乱想了。另外,团体疗法、巴林特小组,绝对是造福中年群体的良药,一次见效,两次巩固,三次成瘾,扭转阴暗心态,再也不会被任何人逼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