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所需、吾之所向,屠呦呦40年潜心研究青蒿素,却始终淡泊名利

文 / 教育思享
2020-02-24 00:17

40年潜心研究,淡泊名利是一生写照。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其在抗疟药物方面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举世皆惊。人们不禁疑惑谁是屠呦呦?也是在那一天屠呦呦这个名字家喻户晓。

疟疾,古往今来,谈之色变,传染性强,在此之前一直没有人攻克这个难题,而屠呦呦做到了,人们只看到了她的成功,却没有看到她的付出。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的屠呦呦,在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由于在抗疟药物研究中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拯救数以万计人的生命,获得国际认可。

抗疟路上的默默耕耘,源于内心的痴迷与责任。

屠呦呦幼年时期就对中草药十分感兴趣。屠呦呦在北京大学学的生物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她用半边莲治疗血吸虫病,很快取得了成效,获得了医学界的认可。从1995年屠呦呦开始工作到1969年接受抗疟药物的研究的这些年间,屠呦呦已经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实验成果,也创新了中医药的使用技术。

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接受了抗疟药物研究的任务;疟疾,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时就有记载,在世界上已经横行霸道了数千年,也是在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世界上还没有人找到可以彻底治疗疟疾的方法,任务多么艰难,可想而知。但她并没有退缩,她深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她担负了这个责任,抗疟药物的研发慢慢的展开了。

屠呦呦深知中药是瑰宝,在尝试了多种方法后,她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中医药上。既然历史书籍上有过疟疾的记载,那会不会也记载了解决的办法,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开始系统地收集整理历代医书,本草,民间偏方等。她翻阅古籍,在2000余图书资料的基础上,挑选了640种药物编写成册。她用小鼠模型评估了大约200种药材,获得了380种提取物,要在这380种提取物中再次实验,选出最佳的药物;终于她在一份青蒿的提取物发现它可以有效地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却因为在后面的实验中没有再次发现此类现象而让屠呦呦及其团队有些怀疑。

但是屠呦呦和同事们再一次投入研究,终于获得方法,提升了提取物的活性。

1971年,屠呦呦发掘了青蒿抗疟的方法,举世皆惊,伴随着人类多年的疟疾终于有了救治之法。自1969年接受任务,到2015年世界瞩目,屠呦呦用了40多年的时间,拯救来了无数人的生命。

荣誉加身,不变的是她对科学的追求。

屠呦呦淡泊名利,喜欢清静。获得诺贝尔奖后,屠呦呦火了,认识她的人都跑来祝贺,与她之前平淡的生活相比,似乎也平添了几分吵闹;记者也纷纷慕名而来,不过,屠呦呦拒绝了绝大多数的采访;因为如果赞誉来了,质疑就会跟着来,太多了,老人只是觉得累,不如在实验室里清净。

在亲朋好友人都十分高兴的情况下,屠呦呦的淡然显得十分难得。

虽然在屠呦呦刚获得诺贝尔的那一年,由于某种情况没有在网络上引发她该有的关注,但是人们不讨论她,没有太多关于她的话题,在她看来反而更加方便,也乐在其中;她不关心那些成就,她觉得自己已经是个老人,不争取也不去在乎那些荣誉名利,她所做的只是身为一个医学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屠呦呦的一生就是这句话最美好的诠释。虽然已经取得了成绩,但屠呦呦及其团队仍旧觉得可以继续努力,从青蒿素领域发掘更多的可能性。

2019年,已经89岁高龄的屠呦呦又与团队就世界某些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展开了研究实验,为此难题提出了创造性的方案,获得了国内外权威专家的一致认可。2019年9月,屠呦呦获得“共和国勋章”,这是对屠呦呦成就的一个认可,更是对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的一个褒奖与激励。

从屠呦呦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追求,像屠呦呦一样的科研人员,他们不辞辛苦,淡泊名利,始终把国家放在首位,他们才称得上是中国脊梁,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路上勇往直前。我们应该以他们为表率,向他们学习,追像他们这样的明星,做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活出丰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