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庄子说了一句惊人的预言,道家开出了这样一味药方

文 / 公益福
2019-11-26 00:49

庄子最令人赞叹的,是他说:古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即万物都不曾存在过。

这一句话就让西方哲学家惊为天人。

01万物都不曾存在过

这句话的原文在《庄子·齐物论》中: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意思是:古代的人,他们所知的抵达顶点了。

抵达什么样的顶点呢?有些人认为不曾有万物存在,这是到了顶点,到了尽头,无法增加一分了。

什么叫做“未始有物”?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最根本的质疑,就是在面对万物时,要询问:“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Why is there somethingrather than nothing?)

何以如此问?

因为西方第一流的哲学家都发现,万物充满变化,它的本质是虚无的,本质如果虚无,现在为什么可以存在,这不是让人惊讶吗?

所以才问,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为什么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对照之下,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一点,说出“未始有物”这句话。

我们今天比较难理解这句话,万物这么多,怎么会说没有存在过呢?

因为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今天存在的东西,过去可能不存在,未来可能也不存在。

所谓“沧海桑田”就是这个意思。

人也是一样,今天的存在是暂时的、过渡的。

如果从生前死后来看,每一个人也确实不存在。

所以,庄子说,古人的最高智慧,就是了解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过程,认识到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过。

02庄子是虚无主义吗?

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问题:

难道庄子是虚无主义吗?既然“未始有物”,那我们活着干什么呢?不是假的吗?

虚无主义,是孔、孟、老、庄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为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传统价值观纷纷瓦解,几百年来诸侯国连年征战,老百姓苦不堪言。

人活在这种乱世里,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有什么特色?

就是反正大家最后都要死,没什么好计较的。

庄子在书里就提到,当时有许多人自杀,自杀就代表虚无主义,活着跟死了差不多。

这时候,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出来,提出要从价值观上化解虚无主义。

怎么化解呢?

靠仁义。

虽然礼乐崩坏了,社会规范失效了,但我们依然需要“仁义”,需要从真诚出发,从自己的内心产生行善的力量。

03庄子的惊人预言

但道家提出质疑,说你这个办法没用。

因为所谓“仁义、礼乐”也都难免是偏颇的、相对的、形式化的要求,其结果往往是扭曲了人的本性。

庄子更说了这样一句惊人的预言:

“只要有人提倡仁义,后代一定有人吃人的事。”

什么意思?

你前面提倡仁义,后面就有人用仁义来标榜,就有假仁假义;

只要虚伪一出现,最后就会有人欺骗人,把人卖掉、把人杀掉、把人吃了都有可能。

那么,面对虚无主义,道家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呢?

就是“道”,设法悟道。

人活在世界上,有生老病死,自然界有交替荣枯,这一切最后都会消失。

因为凡变化者皆缺乏稳定的基础,只要有开始就会有结束。

只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是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无处不在的,那就是“道”。

“道”是万物的根基,是一个整体。

我们活在世界上,虽然只有短暂的生命,虽然处处受到限制,但只要领悟和掌握了“道”,一切就都没有问题。

04破解虚无主义的方法

所以庄子提醒我们,要破解虚无主义,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走,就是设法体验什么叫“道”,设法体验到“究竟真实”的东西。

怎么做呢?

庄子有一套修养方法。

这套方法的前提是,深入而准确地了解“人的生命”是怎么回事。

那么,人的生命现象,有何内容?

人有身体和心智。

身体有感官,由此引发情绪和欲望,造成各种困境。

庄子说:人承受形体而出生,就执著于形体的存在,直到生命尽头。

它与外物相互较量摩擦,追逐奔驰而停不下来,这不是很可悲吗?

这样的人,睡觉时心思纷扰,醒来后形体不安,与外界事物纠缠不清,每天勾心斗角。

很明显,这样的困境可以推源于心智的偏差。

人的心智有认知、判断、选择等功能,但是它很容易陷入“区分”的层次。

庄子的建议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就是摆脱肢体,除去聪明,离开形骸,消解知识,同化于万物相通的境界。

简单来说,就是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身体如同枯了的木头,心智如同燃烧后冷掉的灰。

这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欲望和执著了,完全不受外物的干扰和影响了,求得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修行,一步步地放弃、排斥、超越人间的各种欲望;

对生命的限制一一加以突破,到最后把生命转化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这时候,人就能逍遥游于天地之间,与“道”合一,永恒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