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湿热也是病?传统医学疾病分类纳入WHO体系引发医学大讨论

文 / DeepTech深科技
2018-09-28 14:04

针灸、拔火罐、按摩或气功,我们身边时常有患者接受中医治疗或辅助治疗。在现代医学蓬勃发展的今天,除了中国及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韩等国,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尝试中医,中医旅游热点每天都在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如此广泛的中医应用引发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医疗领域标准的重新考虑。


在今年 6 月 18 日发布的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 11 次修订(ICD-11)的预览版中,传统医学中的一些疾病分类首次被纳入其中,其中包括多种传统中医定义下的疾病如气虚、湿热。这反映出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广泛影响。此次修订将会在 2019 年 5 月的世界卫生大会上提交成员国通过,并将于 2022 年 1 月 1 日生效。


图 |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 11 次修订版预览中的第 26 章统计了传统医学中出现的疾病分类,其中包括依据中医描述的气虚、湿热等分类(来源:WHO)


此次修订引起了医学界的热烈讨论,其中不乏对中医存疑的科学家。但此次将传统医学条目纳入统计分类,也是为进一步证实中医的安全性和疗效提供了新的渠道。也就是说,这些条目的统计数据,很可能帮助指导未来对中医疗法效果的判断。


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是世界卫生组织依据疾病的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在上一次修订版本(ICD-10)中包括 15.5 万个条目,并记录多种诊断及预测。分类方法除了指导全球健康信息共享,还可用于识别一些可能危害健康的因素。


中医的安全和有效性是长期以来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不像现代医学任何治疗方案都会经过严格的临床测试,中医中一些理论无法通过解剖或药理学实验验证。如中医理论中所讲的经络,我们无法通过解剖找到对应的组织,针灸中提到的穴位也情况类似。而中医所开的药方经常要求患者若干成分共同服用,其机制不能简化成单一因素。这就导致中医与现代医学标准之间存在难以整合的部分。


但随着化学分析和药物筛选的发展,更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变得明朗。在此基础上,一些临床试验的尝试通过更严谨的方式证明了一些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效果。如 2015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就是从中药黄花蒿中发现了抗击恶性疟原虫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些与中药成分相关的数据库也在逐渐建立,并用于化学鉴定和药物筛选,如台湾中医药资料库、Chem-TCM 化学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或能表明,至少部分中药具有科学基础。但世界卫生组织此前曾认为,虽然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危险性。此外,从中药材获取途径延伸出的偷猎和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仍未获得解决。


图 | Chem-TCM 中药数据库(来源:CHEM-TCM)


虽然部分中药成分已被证明,但对中医的怀疑仍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中医理论。许多中医理论从哲学中提炼而来。如阴阳平衡哲学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在阴阳构成的宇宙中存在阴阳两方不断的消长和转化,这些运动与人的健康有关。而中医的五行学说,即用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则由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些说法延伸而来。这些哲学理论的任何版本从未出现在现代医学中,也难以与现代医学理论寻找到共同点。再加上临床数据的缺失,这就激起了更多学者对中医的怀疑。


但尚有一些人认为,中医源于古人对人体与自然规律的感性及感官认识,其本质并非科学,但它有超脱科学的一面。若据“不是科学”就断然否定中医,我们将失去很多可贵的文化资产。包括最近中国政府也一直强调,希望推动中医药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


除了从文化角度考虑,中医在历史中也确实对人类保持健康起到一定作用。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就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就是中医。”


这其中不乏一些道理。由于中医材料常来自于易得的植物,一些饮食指导的理念也进一步降低了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成本。对条件欠发达的地区,中医就成了高性价比的选择。


而此次世界卫生组织将传统医学的条目纳入系统,无疑是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统计数据和对中医更科学的审查方法作出贡献。条目收集到的数据越真实可靠,对中医疗法疗效的评价就越中肯,对未来患者的治疗及医学的推进极具参考价值。


无论如何,在确定的中医疗效数据出现之前,任何人都有理由对中医保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在进行疗法选择时,目前已确认有显著疗效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案仍应是患者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