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秘方

文 / 广东五华张亚辉
2017-10-12 08:47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秘方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及/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以商血糖为共同标志的代谢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病程较长时常出现慢性并发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85年将临床糖尿病类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及营养不良相关型糖尿病(MRDM)和伴有其它情况或综合征的其它类型。

[诊断依据] 1 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第二次报告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及/或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可诊断糖尿病。如果结果可疑(介入上述二者之间),需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可诊断糖尿病,小于7.8mmol/L可排除糖尿病,血糖大于或等于7.8至小于11.1mmol/L之间为糖尿病耐量异常。如无糖尿病症状,上述两项标准中任何一项加以下任何一项可诊断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1小时血糖也大于或等于11.1mmol/L,或另一次口服葡萄耐量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也大于或等于11.1mmol/L,或另一次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 2 IDDM的特点:多年轻起病(发病年龄多小于30岁),起病较急,“三多一少”症状明显、严重,多消瘦体型,有酮症倾向,基础状态及葡萄糖等刺激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对外源胰岛素敏感,并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发病初期可有胰岛细胞表面抗体、抗谷氨酰脱羧酶抗体(GAD)等自身抗体阳性。 3 NIDDM的特点:多数病人40岁以后起病,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症状,体形多肥胖,无酮症倾向,仅在有明显诱因时可有出现酮症,血浆胰岛素可正常、升高或降低,对外源胰岛素不敏感,不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 4 营养不良相关型糖尿病特点:有长期营养不良病史,明显消瘦,多数年轻起病,无酮症倾向,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对外源性胰岛素有抵抗,有胰岛纤维化的表现。5 其它类型糖尿病:因胰腺疾病、其它内分泌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等、某些药物或化学物等原因引起的的糖尿病,有原发疾病的相应表现。 6 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期发生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不包括已知有糖尿病而合并妊娠者。

[治疗方法] 1 一般治疗: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教育,使其了解对疾病的认识及一般知识、学会自我临测和护理,指导进行适当运动。 2 饮食治疗:根据理想体重、工作性质及生活习惯而决定每日总热量,一般成人休息时约每日每公斤体重25~30千卡,总热量中糖类占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30%~35%。儿童、孕妇、乳母、大手术后恢复期或并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适当增加总热量及蛋白质含量。 3 磺尿类口服降糖药,通过剌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而降低血糖,过量可至低血糖。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能获得良好控制NIDDM的病人。常用制剂有格列本脲,每是2.5mg开始,最大剂量每天15mg,格列齐特每是40~80mg开始,最大剂量320mg,格列比嗪每日2.5~5mg开始,最大剂量每日30mg。格列喹酮每日30mg开始,最大剂量每日30mg~180mg.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上述一种制剂,从小剂量开始,早餐前半小时口服,根据血糖、尿糖测定结果逐步增加剂量或改为早、晚餐前两次服药,直至取得良好血糖控制或达到最大剂量。除格列喹酮可用于合并有轻到中度肾功能不全的INDDM患者外,其余制剂不宜用于有肾功能损害的病人。用药期间注意低血糖的预防和治疗。其它副作用有胃肠反应、肝功能损害、胆汁淤滞性黄胆、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过敏反应等。糖尿病合并妊娠时禁用。4 双胍类药物:常用药物有甲福明250mg~500mg,每日2~3次。苯乙福明12.5mg~25mg,每日2~3次。但其副作用较大,现以少用。过量尤其是老年病人或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者,可至乳酸性酸中毒。不宜用于肝肾不全、休克、心衰患者及糖尿病合并妊娠者。 5.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内淀粉等多糖的降解,延缓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血糖。可单独用于轻症,尤其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NIDDM,或与磺脲类、双胍类药物及胰岛素合用于NIDDM或IDDM病人。剂量50~100mg,每日3次,应在进食第一口饭后服用。 6. 胰岛素:适用于所有IDDM、NIDDM经其它治疗不能获得良好控制、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如糖尿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应激如急性心肌梗塞等或伴有严重慢性并发症、大手术前后、合并妊娠及营养不良相关型糖尿病。剂量和方案必须个体化,一般对IDDM患者,可先用速效胰岛素(正规胰岛素RI)每公斤体重0.1!0.2U,三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开始根据血糖及尿糖结果,每3~4天调整剂量,尿糖“+”增加0~4U,病情稳定后改为RI与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混合制剂早晚餐前注射,总剂量从每日短效胰岛素总量的2/3开始。早餐前用2/3,晚餐前1/3,其中短效1/3,中效2/3,根据血糖和尿糖进行适当增减,部分病情难以控制的患者需予RI三餐前及夜宵前皮下注射。对IMDDM患者,根据病情可采用中效胰岛素(NPH)或RI+NPH早餐前或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用药过程中,临测血糖变化,防治代血糖反应。

摘录《临床医师典》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临床表现】

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证候特征。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

【诊断】

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若有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

【鉴别诊断】

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瘿肿则与消渴病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摘录《中医内科学》

作者分析

根据糖尿病的症状特点: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三多一少的特点。一一分析。

1 多饮:何以能多饮?饮物为水,水为阴。土能胜水,水来土掩,故可知土旺在体,脾胃属土。阳能胜阴,故知阳土旺。心欲饮,是因体觉渴,觉渴则因体欠液。体之液有汗、血、精、津。觉渴,其中必有不足。故多饮而不生痰,不生饮。因阳有余也。阳有余则化火,火可灼阴,又会至阴液更加消耗。土能克水,五脏中肾为水。可断水脏必伤。水伤,则生木无力,木也会伤,木伤则不能制土,生火无力。土更旺,则水更亏。火也弱,因子旺会盗母气。合而断之,先责在土,因之火旺。次累及五脏阴液大伤。责中之责,胃火太旺。

2 多食、多尿:人之能食,因土旺,土旺则能化物。尿本咸而为甜何也?水受土乘也。土中之阳火,能消腐食物。火旺则腐熟食物快。消腐快则土中之物易空。空则生饥感,人感饥则欲食。食则饥解。故能多食。然,多食则伤气,气伤则输布无力。水得气化才能蒸腾输布。蒸腾输布无力,则水性不改而顺性往低行。从肛从阴窍从溲道而行。水何以从溲道行多,因水脏伤而秘藏失职,开阖失职,水则从虚而下渗。何不从肛出?肛肠胃为阳腑,胃火旺,会移至同类,物类相通也。阳可化阴,能将来水化之也。何不从阴窍出?阴窍之水,乃气化后之水,气化之水不足且未化之水已从虚处出,何来多余之水出?故水不从阴窍出。

3 消瘦:消瘦即形体之肉少。形体乃人之阴,形乃食物化生之精微生成的形体。食虽多而化生不足,则致生成形体之精微不足而使形体偏瘦。

综上所述,治之以何?去土之邪火,生五行之正气,扶木抑土,养金生水,使水火相济。则阴阳自调,而五行制化有序,诸症自消。不独止渴而渴自止,不独缩尿而尿自缩。尿缩而精微得藏,充于形而蓄聚于肌肉,形自丰。体中津液充足,血液中糖(味甘属于土)的浓度也会降低。身体内五行制化协调则对五味的利用能力也增强,就不会出现偏味乱行之弊病。药味选 辛、苦、酸、咸,兼用甘淡。

糖尿病秘方

黄连8 克 知母15克 生地20克 栝蒌根15克

葛根15克 桑白皮10克 仙鹤草15克 生甘草 10克

薏苡10 克 茯苓10克 远志8克 五味子9克

莬丝子15克 覆盆子15 克 枸杞6克 山药15

桑椹子15克 天冬15 克 麦冬20 克 益智仁10克

白芍20克 北芪15克 柴胡5 克 香附10克

陈皮10 克 丹参10 克 生姜8克 生晒人参10克(研粉分开3包,一次一包,用药汁送服。)

用法:上药除人参不入煎剂外,其它药均按常规煎药方式,煎煮。取每次煎的药汁趁热浸泡人参粉一包,并且与所浸的人参粉一起温服。一剂煎3次,分别在三顿饭前服用。

用药期间不食海带、紫菜。饮食以清淡新鲜为主。不食含白萝卜成份、香辣,煎炸类食物。不用降糖药以外的药物。

个别病人用后有出现大便偏稀现象,高血压者禁用。

张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