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基因检测成“祖传秘方”,消费级市场创业想得美(三)

文 / 五个达不溜
2017-06-28 23:00

书接上回

谨防基因检测成“祖传秘方”,消费级市场创业想得美(三)

无论市场认知和技术发展如何,国内的创业者们已经义无反顾的一头扎入这片被视为蓝海的领域。但作为市场主体,他们也必须考虑商业范畴的问题,比如营收、利润、渠道、生态等等。

根据目标用户(或客户),简单划分为2B和2C两类:

1、2C类:这是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占比最大的一股创业力量,他们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但是从检测项目来看,又可分为综合和垂直两类:比如微基因、23魔方、星舰基因、达安基因、正大基因、360基因、基因兔等公司的检测范围涵盖运动、营养代谢、儿童天赋、健康风险、祖源等中的三项或三项以上;而新华健康、爱家早查、洛施职康则相对专注健康风险中的癌症、肿瘤,比特基因更是聚焦到儿童基因检测。

2、2B类:这类企业主要为2C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服务,因为最上游的测序设备依然以欧美厂商为主,在国内创业领域,几乎无人涉足,大部分已技术和服务为主,比如艾吉泰康专注基因捕捉技术,GENETV则聚焦为企业提供基因数据分析服务。

从国内市场看,这部分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2C类企业的发展,因为我们着重讨论2C类企业的商业化之路。

切入领域

族源、运动、营养代谢、健康风险等是基因检测公司率先切入的几大领域。据一位从业者透露,首先这几个领域的检测技术相对成熟,成本可控;其次具有一些娱乐性,消费者容易接受,毕竟目前处于普及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医学疾病的诊断需要相关部门批准,因此市面上针对肿瘤、癌症等疾病的检测,只是风险提示,而不能诊断,并且疾病的基因检测是一种更加复杂的过程,成本高,因此暂时不会成为创业公司踏入的领域。

从产品上来看,前端主要还是以检测报告为主,各家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同时,一些企业比如微基因,也开始注重后续的产品开发,其网站设计极具科技感,同时可供用户随时查询自己的数据报告,被视为在模仿美国23andme(google老婆创立)最像的一家中国公司。

但整体而言,作为一家企业,这样的单一的产品显然无法支撑企业运营的,几乎全部依靠“烧钱”。微基因的联合创始人透露过一些数据,其一份检测报告的售价是999元,一个样本容易的成本是200元,也就是说剔除这个硬性成本,一份报告赚799元。2016年微基因卖出2万份报告,毛利不到1600万。一个20-30人的公司,并且听说该领域都是高工资,再剔除其它运营支出,赚钱是不可能的,关于这一点,微基因的联合创始人也不讳言。

未来靠什么赚钱

自从互联网开创了战略性亏损这个话术后,烧钱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效仿,都在“赌”未来大赚一笔。

如果说只靠卖报告无法生存的话,这些公司未来将如何赚钱呢?可能是基于商业机密的原因,很少有创始人公开阐释自己的盈利模式,但我们可以窥管见豹。

说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微基因了,从其高管多次接受采访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微基因是想通过数据赚钱。因此,其目前的重点就是销售更多的报告,采集和分析更多的用户基因数据,最终在数据端形成国内最大的基因数据库。

上一篇文章中,W君谈到过数据库的重要性。并且尤其在国内,世界上个人用户基因数据最大的依然是23andme,号称数百万人的数据。但是,人种不同,其基因也存在差异,如果以欧美人的基因标准衡量中国人,误差可想而知。因此,在这轮基因检测创业大潮中,谁掌握了数据,谁就离赚钱不远了。

具体模式,请参考阿里大数据,作为基础设施可以向生态中的物种开放,从而延伸出新的产品,或优化现有产品,当然这不是免费的。

另一种模式,一些企业也在尝试,比如和一些保健品、美妆品牌合作,基因检测服务公司为用户针对性做营养代谢、皮肤等基因的检测,其结果可以和品牌商合作,使得品牌商实现精准销售,以此形成基因检测+模式,向这些品牌商收费。这种模式关键就在于后端管理,将基因检测链条拉长,以此产生收益。

第三种,目前还没发现......

市场渠道

虽然资本和创业者积极踊跃,但是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直播这些资本宠儿不同,基因检测公司很少大张旗鼓的推广产品,这多少有点反常。W均猜测,一是本身产品单一,二是不排除对政策的忌惮,因为毕竟这是涉及人体生命的领域,目前政策走向并不明确。

但是也有胆肥的企业,比如博奥颐和、达安基因、苏博医学等不仅在线下通过实体渠道销售,并且入驻天猫等电商渠道;微基因、23魔方也开通了京东店铺。但是销量并不尽人意,微基因在京东2个月仅销售1000份左右。

大部分的企业则自建渠道,并且以线上为主,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是最常规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两大渠道下单、查询报告等。但问题是,销售端进阶到电商时代,自建渠道的压力可想而知,如何引流,如何转化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剑走偏锋,通过代理模式在线下大规模组建销售网络。但这种方式潜在风险巨大。如果在基因检测本身没有成熟的情况下,企业又缺乏品牌和对传统渠道的管控能力,如此专业的产品会不会被非专业人士忽悠成“祖传秘方”?一旦失控,这个刚刚培育的市场势必将招致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压力。

虽然说不仅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应该支持基因检测这个新兴产业,但是其又不同于一般的创新,基因检测涉及科学、技术、人体生命、商业、政策等错综复杂的要素,任何一环出问题均足以致命。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