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流行饮食养生,热性病的食疗也受到了关注
明清时期,对营养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关饮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涌现。如《食物本草》、《随息居饮食谱》、《饮食须知》等,从不同角度对食物的性能、功用、主治、膳食结构等作了有实用价值的阐述。
另外,如明代周王朱肃主持编撰的《救荒本草》等救荒和野菜类著作,大都为前人未经记载的可食植物,直接增广了人类利用植物的范围,扩大了食物的来源,这是营养学上的一大贡献。
明代医药家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共记载药1892种,增加新药347种,其中不少是食物。有许多药是要经过生物变化才能制成的,如酥、乳腐等,大大丰富了食治的食品。
李时珍认为“盖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说明人的健康长寿,必须注意饮食营养。《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多种饮食物:食用水、谷类、菜类、鱼类、果品类、兽类等,还有药粥、健身酒类等,内容极其广泛,不胜枚举。
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成书于1861年。书的前序中写道:“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颐生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食而不知其味,已为素餐,若饱食无数,则近于禽兽。”强调了食养、调节饮食对生命的重要性。《随息居饮食谱》共载食物等340味,论述其性味、主治、烹制甚详,是食疗著作中颇有影响的著作。
《老老恒言》为清代曹庭栋所撰,共5卷。前4卷为老年人日常起居寝食养生方法,在参考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养生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五卷论述粥,并系统将粥分为上中下三品。《老老恒言》在老年养生中重视保护脾胃的功能,认为“少食以安脾”,“粥食应养脾”,“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人惟借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
《老老恒言》中记载粥谱100余种,从择米、择水、火候到食候等都有论述,如莲肉粥、藕粥、胡桃粥、杏仁粥等,均可供老年人食养或食疗选用。
再如鲍山曾备尝黄山的野蔬诸味,别其性味,详其调制,著《野菜博录》4卷,别具一格。
这一时期,对热性病的食疗也受到了重视,如吴有性所著《瘟疫论》即有“论食”一节,写道:“时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传胃,切不可绝其饮食,但不宜过食耳。有愈后数日微热不思食者,此微邪在胃,正气衰弱,强与之,即为食复。有下后一日,便思食,食之有味,当与之,先与米饮一小杯,渐进稀粥,不可尽意,饥则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