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为什么中医针药为先,食医不见
辛宝
博士,副教授,执业中医师,中国营养学会首批册营养师,临床营养师,硕导。
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中医养生学学科带头人/陕西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学营养学科负责人/国家中管局“十二五”重点专科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食疗营养部主任
《中国临床营养网》专家顾问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为什么中医针药为先,食医不见
引语:
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为岐黄精华,尤以食法与众不同,既关乎人群口腹之本能,又相合病症之防治,养生保健可谓重要。孙思邈也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食治历史悠久,《周礼·天官》有载官医分四种:疾医、疡医、食医、兽医。食医掌王室之饮食,别寒温、和滋味,由“中士”担任,其任所重,不言而喻。然自宋以来,疾医、疡医、兽医仍有保留至今,食医之辨,难得大论,只言片语,散在典籍。虽前有孙思邈论及“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明辨食疗之重,但临证之时,仍是针药为先,食医不见。
余忝为中医学人数载,虽身为专业教师,授业数载,难窥门径,著作十余,仍属草草。讲学不过浮夸,临证难免苟且。比吾之师辈先学,窃为营蝇;看今之专学勤人,愧为梧鼠。现近不惑,抛却杂念,志在食医养生,故夜半掩卷,常以思之。窃以为食疗之学,教研应用,只见皮毛,但乏深入。临床施用,只论小得,不及验证,远输针药,故此难成大器。后继之事难论,孰愿投身以为食医?
中医食疗历史悠久,从食医开始,可以说开展工作实践的时间远早于西方营养师的从业实践,正如引语中所说,早在周代就有专门做食疗的医官,被称之为食医。
当时的医事编制而言,食医的地位并不低,与内科,外科和兽医这些常规医务工作者的地位等同。
从食医负责的工作来看,和现在营养师的工作很接近。起源很早,但是为什么从后世医家,直到唐代才总提出食疗的概念,而到了现代临床,人们从中医学科发展来说,食疗很难与针药治疗相提并论呢?
原因一 缺乏临床验证体系
目前临床治疗上,由于中医食疗与临床营养一样,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再加上其治疗依据的特殊性,与饮食的紧密结合,所以可以说与其他治疗相比,在卫生管理、收费、临床使用路径上缺乏指引,就更谈不上大规模的应用了,既然没有应用,就更说不上验证和总结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食疗发展比不上中医其他治疗方法。
原因二 专业研究与教学发展落后
从专业研究上,翻开中医食疗学近现代的教材和专著,基本上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低水平的重复,反反复复在原有的内容和体系上下功夫,食疗专著一大堆,但没有几个有新的内容和体系,没有几个是系统的对传统食疗进行应用与评价。很多学校开设的食疗课程,只是纯理论性的重复,缺乏实践教学内容,很多时候食疗只是热闹,而没有人去脚踏实地的去做深入的研究和应用,自然赶不上其他学科,就更谈不上招生和专业发展了。
原因三 兼容不并蓄,缺乏自身理论的构架
食疗学的解读和应用目前借鉴了很多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很多时候是以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解释中医食疗的理论和内容,虽然便于理解,但也存在着牵强附会的问题。中医食疗理论和应用的认识,应该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应用为基础,从发生学角度去认识,比如从单纯从营养成分谈饮食禁忌,单纯从食材特征上谈食物搭配都是不全面的。食疗学应该借鉴现代营养科学的理论,但应该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
小结:为什么没人做食疗研究
一个学科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对于食疗专业,如果只是中医理论在食物应用上的体现,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虽有一片叫好声,食疗的落地也就显得无比缓慢了。
希望通过《中国临床营养网等》多个平台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形成一个中医食疗学研交流和实践平台,而不是再一味纸上谈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