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文 / 食以家食疗
2019-07-03 13:00

梅雨季,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杨梅熟了。

说到杨梅,想想它的酸甜,你会咽口水吗?

杨梅,酸呀,但是仙居杨梅,真的是甜。肉多,汁水多,还特别甜。

拿起来,看着不敢下口,记忆里的酸味总是不停提醒自己,入口小心些,要有心里准备。

只要一口咬下去了,就瞬间觉得好吃,甜,两三口一颗解决,接着继续吃。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杨梅的吃法

爱吃杨梅后,到季节了就肯定会买点吃,杨梅吃多了,总是会吃到虫子的。

之后,每次杨梅买回来,都会特意用淡盐水多浸泡下。

让虫子们都能自己出来,毕竟被吃了,对我,对它来说,都不是好事呀。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今年在书上看到浸泡杨梅时,可以加点薄荷,试一试,还不错,有点淡淡的清凉。

就是薄荷要多放些,弄碎些放,清凉味才能出来。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杨梅酒也是常见的,我们家一直没做过,我酒精过敏,对做酒的兴趣就少,每年做点青梅酒就够了。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仙居当地有用杨梅做菜的,杨梅鸡、杨梅排骨,可惜前两年我去当地徒步的时候,累死,就着急休息,没出去寻觅吃的,没有品尝到。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还有杨梅汤,晶莹剔透的,看着很有食欲。不过我没尝过,不知道味道。就是觉得好看,有意思,给大家也看看。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我们家新鲜杨梅吃得不多,主要是杨梅吃多了容易生热,反而是每年拿来做杨梅干比较多,做好后,偶尔吃点,零食解嘴馋,还蛮好。

《本草求真》:杨梅,能治心烦口渴,消热解毒。若或多食,则有损伤动血致衄之虞。

《本经逢原》:血热火旺人,不宜多食。

《开宝本草》:多食令人发热。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薄荷杨梅干

纯杨梅干去年有发过做法的,大家可以点击:

【食疗】儿时的酸甜回忆-杨梅干

今年薄荷杨梅干做法,来自清朝顾仲的《养小录》。

原文:每三斤,用盐一两,淹半日。重汤浸一夜,控干,入糖二斤,薄荷叶一大把,轻手拌匀,晒干收贮。

我是试做了两次,第一次因为我们这刚好梅雨季,晒的第二天就发霉了,又重新做了一次,用了烘烤的办法,成品还不错,这里分享大家。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材料

杨梅 薄荷叶 白糖 盐

用量比较随意,我做东西其实比较随意的。

杨梅的口感酸味其实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按照一个量来放糖,要根据自己买的杨梅来调整。

我在制作过程中,也会写出大概的调整用量。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杨梅都撒上一层盐,薄薄一层就可以。腌制1-2个小时。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腌制好后,放入锅内蒸20-30分钟。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蒸好的杨梅会出水,杨梅和汤汁一起静置半天。

这个时候其实能看到杨梅里的白虫子都出来了,可以给夹掉哦。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静置好的杨梅,把汁水全部倒掉,然后放入薄荷叶拌匀。薄荷叶事先撕碎些。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倒入白糖裹匀。

杨梅比较甜的,糖可以少放点,杨梅比较酸,糖就多放点,但是也不要太多了,糖太多,成品太甜就没法调整了,但是有酸味,成品还可以调。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拌匀后的杨梅。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然后就可以晒干,日照强的地方,基本上晒2天就可以。

我试做的时候,第一天阳光还可以,就晒的半干了,可惜第二天下雨了。

这次是用烘干,温度70,7小时烘干。

有烤箱的,可以热风功能,90度,2-3小时。这个时间根据杨梅大小来。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做好的杨梅干,连着薄荷一起吃,味道会很好。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薄荷杨梅干如果觉的酸,可以外面再裹一层白糖,这样甜味也就够了。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做好的杨梅干,晚上灯光下拍照,会很漂亮,看着很诱人。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薄荷杨梅干吃起来的口感很像平时超市买的九制杨梅,但是回味会有薄荷的清凉。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其实这个薄荷叶单独吃也很好吃了,清凉味很足,但不会很冲,有甜味缓和。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薄荷杨梅干做好后,一定要密封罐里存放,尤其是裹了白糖的。不然白糖在常温下会慢慢融化。

如果没有好的密封罐,做好后可以放冰箱冷冻存放。要吃的时候再拿出来,放常温再食用。

薄荷杨梅干,酸甜可口,回味有清凉

每年偶尔做一点这样的蜜饯,当零食,给小朋友吃,自己解馋都还蛮好,好吃又安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删

我是阿咕妈

因照顾孩子家人,我学了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中医。

慢慢发现我们生病只是按方吃药,不去改变生活饮食和作息习惯,病后也不调理。

医生可以帮助我们诊治疾病,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病后身体的调理却都是在日常生活的。

愿我们在这里通过食物的交流,

用健康的理念融入日常的生活。

以食养人,以食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