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清地明正当时,这几款食疗小方值得一试

文 / 悦读中医
2019-04-05 10:02

小编导读:

“清明”多在每年的公历4 月5日前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为反映天气物候特点的节气。清明,乃自然界天清地明之意。如西汉司马迁《历书》说:“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时节应当如何养生?有哪些好吃又养生的小吃呢?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桐”,树木名,华而不实者为“白桐”;“桐始华”,是说这个时节首先是白桐花绽放。“鴽”,音rú,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化为鴽”,字面意思是田鼠变成了小鸟,内涵是过了清明节,喜阴的田鼠躲入洞穴,属阳的鹌鹑等小鸟开始活跃。“虹始见”,是说这个时节雨后的天空可以出现彩虹了。相应的花信为:

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天清地明正当时,这几款食疗小方值得一试

清明还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2006年,清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除了讲究“禁火”“寒食”“祭祖”“扫墓”外,还有“踏青”“蹴鞠”“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等一系列体育活动。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所以,清明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维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天清地明正当时,这几款食疗小方值得一试

按传统习俗,清明时节,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常吃的有枣饼、麦面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清明果和糯米糖藕等,其中以青团知名度最高。青团,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主要用青艾,也有用浆麦草或其他绿叶蔬菜,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天清地明正当时,这几款食疗小方值得一试

清明之后,自然界阳气渐盛,气候温暖,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而晴雨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发生感冒。因此在饮食调养上,清明时节不宜多食辛热、过于生发的食物。而人体自立春之后体内阴气已经很微弱,而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故清明时节宜适当多吃些补肝、补血的食物。另一方面,肝气易于强盛,肝气强盛,易于产生肝郁和肝火,也容易伤脾、伤肺,所以应该注意食用一些疏肝、清肝、健脾、润肺的食物

清明养生食疗方

1、鼠曲草青团

天清地明正当时,这几款食疗小方值得一试

【原料】

鼠曲草汁、糯米粉、豆沙或枣泥各适量。红糖适量。

【功效与适应人群】

本方具有祛风除湿、化痰止咳、健脾益气的功效。最宜清明前后雨水较多所致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所致肢体疼痛沉重或局部肿胀,痰湿咳嗽引起咳嗽气喘、痰多黏稠等病证的调治。也适用于脾胃虚弱、湿邪阻滞所致“春困证”的防治。

2、桑叶菊花茶

天清地明正当时,这几款食疗小方值得一试

【原料】

桑叶、黄菊花、薄荷、生甘草各10g。冰糖适量。

【做法与用法】

各物洗净,放杯中,开水冲泡。代茶饮用,随喝随添水,至味淡为止。根据需要,可加入适量冰糖。

【专家点评】

桑叶、菊花具有协同作用,常搭配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等表证,既能疏散体表风邪,也能清泄肺中邪热,而且长于清头目、利咽喉。另外,桑叶尚具润肺止咳之效,菊花还有清热解毒之功。因此两者同用,是治疗春夏气候温暖之时,风邪与热邪结合,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头痛、目赤、咳嗽等不适的良药。

【食用注意】

应使用黄菊花。身热较甚、出汗较多者,原方去薄荷;咽痛不重或无小便短赤涩痛者,可去生甘草。

3、佛手郁金饮

天清地明正当时,这几款食疗小方值得一试

【原料】

佛手片12g,郁金15g。蜂蜜适量。

【功效与适应人群】

本方有疏肝理气、清热解郁的功效。适用于春季肝气偏亢、肝火旺盛所致性情急躁、易于发怒、睡卧不安、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不适的调养。亦可用于肝气偏亢、肝火旺盛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嗳气、胃腹胁肋疼痛等病证的调治。

如何成为优雅、健康、有文化的美食家?

想要了解更多节气相关的中医文化知识吗?

那这本好书绝对不能错过——

天清地明正当时,这几款食疗小方值得一试

《 二十四节气药膳养生 》

全书按照节气为线索,详细介绍了各节气来历、典故、特点、传说等民俗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按照不同节气的不同气候特点,配以不同的药膳,并且对药膳的药理、药效、做法、食用宜忌等详加介绍。本书既可作为一本民俗通俗读物,闲暇之余,品茶赏析;也可作为养生药膳指南,在四季更迭中用以烹制美食,防病强身;更可从中品味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二十四节气药膳养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邓沂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