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文 / 医看
2021-08-20 09:17
概述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又称艾迪生弥漫性脑硬化症、嗜苏丹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伴肾上腺皮质萎缩等;1912年Schilder首次报道,Blaw于1964年正式命名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目前一般认为是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多系统疾病,由于溶酶体过氧化物酶的缺乏,导致极长链脂肪酸(VLCFA)在细胞内异常堆积,特别是在脑白质和肾上腺皮质内的沉积,导致脑白质和肾上腺皮质的破坏,产生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病理

病理上脑皮质厚度正常或稍薄,严重者皮髓质分界不清,主要病理改变在白质,呈弥漫性白质较少,致脑室中、重度扩大,脑沟增宽,顶、枕、颞叶等处脑白质内出现对称性髓鞘脱失改变,可有显著胶质增生,病变常累计胼胝体,主要在压部,一般不侵犯皮质下弓状纤维,额叶的髓鞘脱失发生稍晚,且多不对称;髓鞘脱失区可见许多气球样巨噬细胞形成,吞噬脂质,血管周围呈炎性改变,并可出现钙质沉积,有时很广泛而显著。

临床分型可分为儿童型、肾上腺脊髓神经病、青年型、成人型、单纯型。

影像学表现

典型表现:双侧侧脑室三角区周围(顶、枕、颞叶)白质区大片对称性病灶,通过胼胝体压部,两侧病灶连续,呈“蝶翼状”分布,病灶与脑室有一层薄薄的室管膜隔开。增强后部分病灶周边花边样、狭带样强化,代表活动性髓鞘脱失区或新发病灶,强化带邻接于病灶边缘正常或接近正常密度的脑白质。随着病程发展,动态观察可见病变向四周扩延,主要是向前发展侵犯额叶,也向下发展侵犯脑桥、延髓、脊髓等,而原来有强化的病灶,可不再出现强化。ALD的病灶一般无占位效应,脑室大多正常或稍扩大。

病灶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区,MRI的T1WI序列呈较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压水序列呈稍高信号,其高信号区包括病理上的髓鞘脱失区和水肿区,病灶边界较清楚,而强化带外援不强化的低信号区为水肿带,MRI上可清楚的区分开。病灶沿神经传导束分布,具有连续性,向前向上发展,内囊、外囊、半卵圆区大片白质病灶融合、连续,向下可侵及锥体束,两侧经胼胝体压部融合,具有特征性。

不典型表现:部分ALD表现没有典型的“蝶翼状”分布病灶,而表现为多样性,包括:1、病变主要侵犯额叶,有时局限于额叶而无其他病灶,可以两侧对称,也可一侧为主,有时病变也向后发展侵犯颞叶等;2、病变单侧性或一侧为主,病灶与典型病灶表现相似,部分可出现占位效应;3、病变侵犯小脑或桥脑小脑为主,有周边强化现象,后期可表现为小脑萎缩改变,也可小脑桥脑萎缩或橄榄桥小脑萎缩表现;4、枕顶区、三角区深部脑白质内广泛、对称性小钙化灶,呈簇状,全部位于CT平扫时的白质密度减低区内;5、部分病灶表现为病灶中央强化,周围呈低密度,类似脓肿或占位性病变;6、少数表现有占位效应,一般较轻;7、平扫时未见明确白质密度减低区,注射造影剂后内囊、胼胝体、放射冠、大脑脚等处明显强化,有学者称为异型ALD,一般认为是本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晚期表现为脑萎缩,多为全脑萎缩或大脑萎缩,也可为小脑萎缩或大脑局部萎缩。

鉴别诊断:

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常因为早产儿缺氧所致脑室周围白质减少及胶质增生,脑皮质逼近脑室壁,增强扫描无强化;

②低血糖脑病,见于新生儿,常为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可累及胼胝体、三角区周围白质,无强化;

③乳酸性脑白质病,累及胼胝体、三角区白质及皮质脊髓束,无强化;

④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侵犯胼胝体压部、三角区周围白质,无强化;

⑤Alexander病,额叶白质多见,可见强化。


01.自查淋巴健康

02.淋巴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