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仑斯特临床营养| 烧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文 / 健康界
2020-04-16 08:10

作者:拜仑斯特

烧伤作为继交通事故、跌倒、暴力冲突后全球第4 大最常见的创伤,每年约有 26.5万人死于烧伤。烧伤作为一种常见损伤可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糖原转化,蛋白质分解。随着烧伤面积和深度的增加,机体代谢紊乱和能量消耗也相应增加,出现负氮平衡等营养缺乏症状,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也随之减低,易出现感染、植皮不易成活、创面修复迟缓等并发症。

01、烧伤后机体改变

代谢改变

在严重烧伤后,机体呈高分解代谢状态。当烧伤超过 30% 体表面积即能引起高代谢,包括显著而持续的肌肉分解代谢反应。儿茶酚胺及糖皮质激素大量释放,伴随胰高血糖素、促分解代谢类激素增高,使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引起脂肪动员、血糖升高、蛋白质分解,以及内源性氮与细胞内电解质的丢失。全身广泛炎症反应的激活也是引起高代谢反应的重要原因。此外,烧伤后的坏死组织和创面渗出液更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细菌代谢分泌内、外毒素引起的继发性炎症反应同样引起高代谢。

肠屏障改变

严重烧伤所带来的强烈刺激会引起全身皮肤、内脏血管痉挛,造成肠道灌注的显著减少。导致肠道缺血,肠屏障被破坏,最关键的是肠黏膜上皮和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破坏,导致肠道细菌及内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

02、烧伤后营养支持至关重要

正常肠黏膜细胞的主要营养来源是与营养物质的直接接触,占总能量需求的 70%,其余 30% 来自动脉血液供给。烧伤带来的应激状态,使胃肠道处于非正常状态。即使短时间(如12 ~24 h)的非肠道营养(禁食、肠外营养),小肠黏膜质量将减少50%以上。同时,肠道黏膜细胞缺乏与营养物质接触,会导致黏膜淋巴组织萎缩,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所以维护烧伤患者肠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而早期、适宜的营养治疗能够促进胃肠蠕动、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预防肠源性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早期营养治疗还能安全、快速、有效地逆转高代谢反应对患者的影响,维持正常细胞和器官组织的功能,还能够及早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促进自身合成功能,加快机体的愈合。更主要的是为烧伤后恢复期提供充分的合成代谢所需底物。

03、烧伤患者肠内营养如何实施

对于烧伤患者不同时期的营养方式也是不同的。

烧伤适应期(烧伤后 24 ~ 48 h)

肠道在创伤后首先发生缺血性损伤,早期肠内营养能够通过循环分流的方式显著改善肠道血流,且不增加心排血量,对于重症患者尤为适合。烧伤患者复苏后应立即予肠内营养支持(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指南建议在烧伤后 12 h 内开始营养治疗),此期严格遵循“渐进”原则,本组患者此期均由口服摄入,平均摄入热卡波动在 100 ~400 kCal 之间。

代谢渐进期(烧伤 24 ~48 h 后)

患者由各种原因引起代谢率升高,此时应逐渐加大营养供给量,前期患者常合并有胰岛素高抵抗,可给予目标热量代谢测定值的 40%~60%需要量的容许性低热量营养方案,对于肠道功能完整、无禁忌证的患者应优先行肠内营养。烧伤患者的蛋白质需求高于其他患者,成人应为 1. 5 ~ 2. 0 g/(kg·d),儿童应为1. 5 ~3 g/(kg·d)。

高合成代谢期

从烧伤一周后开始进入足量喂养正常期,此时主要以合成代谢为主,患者以自主口服进食为主,口服有困难者经胃管鼻饲,口服不足部分经静脉补充。

烧伤患者常伴有一定程度的代谢紊乱,且随着烧伤面积、深度的增加出现免疫失衡、肠屏障功能受损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使重度烧伤患者病死率增高。而以往被忽视的肠内营养支持因其在营养药理学、微生态免疫中具有特殊作用而备受关注,营养治疗的目的也从单纯的能量供给转变为免疫调控治疗。其中早期给予 25% 目标量的小剂量滋养性喂养能够在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改善烧伤后高代谢状态,维持肠屏障功能,减轻肠道细菌和毒素移位,进而防止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在烧伤患者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