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古时期开始,盘点古籍中的美食记载,看看古人有哪些菜谱?
05/07 21:55 水煮汗青
我们国家是一个美食大国,从上古时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懂得怎样烹饪食物,从而获得最佳的味道和口感。翻阅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在古籍中记载的菜谱有很多,今天我就先从周朝开始说起吧。
在聊古代美食之前,我要先说一个炒锅问题,因为有很多菜肴需要这个工具来实现。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炒锅发明于宋朝,因此在这之前大家都只能吃烧烤和水煮。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考古没有发现炒锅并不能说明那个时代没有炒锅,古代陪葬品一般都用比较珍贵的物品,像青铜鼎、精美器皿等,这些物件在当时很珍贵,用于陪葬也能显示墓主人的身份,而炒锅作为厨房专门用具,很难想像哪位王公贵族会在死后要求把厨房的炒锅带入墓中。
从古代留下的古籍中可以发现,西周时期开始我们祖先的烹饪已经多样化,食物的种类也非常丰富。
据《周礼·天官》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里记载的是当时君王享用的食物,肉类选用六畜,主食就是六谷,这些食物搭配出来的美味有120种。最后一句“酱用百有二十瓮”,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酱的制作方法,《周礼》并没有明确指出这120瓮酱是什么酱,但可以肯定这是属于调味品。
在食物处理方面,《周礼》也有详细记载:“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
这里说的是肉与油的搭配,春天的羊羔肉和猪肉,必须要用带香味的牛脂油来料理;夏天的鸡肉和鱼肉,就要用带臊味的狗脂油来料理;秋天的牛肉和野兽肉,要用带腥味的鸡脂油来料理;冬天的鲜鱼和鹅肉,则要用带膻味的羊脂油来料理。这里我用“料理”这个词来解释文中的“膳”字,但很多人认为这里的膳就是煎,因为用不同的油来处理不同的肉,只有煎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果当时处理的方式确实是煎,那么用于“炒”菜的锅在西周就已经有了。
西周时期的菜谱已经多样化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食物的追求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吕氏春秋·本味篇》原本是想表达仁义的重要性,却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当时的“菜谱”:“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音觉)者臊,草食者膻。”
这是对肉类味道的定义,水中的肉是腥的,吃肉的动物肉是臊的,吃草的动物肉是膻的。那么最美味的是什么呢?文中列举了几种美食,现在看来相当奇葩:比如肉类有猩猩的唇、獾獾的脚掌;鱼类有洞庭的鳙鱼、东海的鲕鱼;蔬菜有华阳山的芸菜、云梦湖的芹菜;调料有四川阳朴的姜、大夏国的盐;主食有玄山的禾、不周山的粟等等。
《吕氏春秋》记载的食材很奇葩,有些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兽也出现在食材中,这是作者希望体现君王能够享用人间最豪华的美味佳肴才引用,就像人们所说的“龙肝凤髓”,只是一种珍贵食物的比喻,并非真实存在。不过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烹饪食物的技巧,到了汉唐时期,菜肴已经非常丰富了,唐朝盛行一时的“烧尾宴”就记载了大量菜谱。
烧尾宴是唐朝时期,官员新上任或者升官了,请亲戚朋友和同僚官员吃饭的宴席。其中唐朝韦巨源在一次升官的时候就摆过烧尾宴,他还记录下当时的菜单,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五代时期陶谷著作的《清异录》中有部分菜肴的记载,虽然不是全本,但也相当丰富。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款来自唐朝时期的菜肴:
通花软牛肠:把羊骨头里面的骨髓取出,拌上调料塞进牛肠中烹制,牛肠爽口,羊髓浓香;
缠花云梦肉卷镇:把卤制好的猪肘子肉用线缠绕捆实,然后再切成薄片,冷盘出桌。这道菜如今很多熟食店都有卖。
逡巡酱:这道菜有点争议,有人认为这是鱼肉和羊肉切成片快炒而成,有人则认为这是鱼肉与羊肉制成肉酱。如果这道菜是快炒而成,这又将成为宋朝之前有炒锅的证据。从字面上看,鱼羊为鲜,这道菜的美味程度自然不言而喻了。
《烧尾宴》共上了58道菜,有冷盘、热炒、烧烤、点心、汤品等,如此丰富的菜色已经可以和现代美食相媲美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后来把食物精细化、多样化,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美食,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对生活更美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