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文 / 杨庆闲弹医迹江湖
2019-04-08 18:33

门诊遇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患有稳定型冠心病。她在地方医院已经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控制得比较好,但她仍旧不放心要来华西挂号找我给她看病。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脏血管疾病。中老年人、吸烟者、肥胖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都属于冠心病的多发群体。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我问完诊并给她调了药,开好处方单,她起身正准备离开之际,似乎想起什么,又一屁股坐回椅子上。

“杨教授,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差点儿忘了,我得的这个冠心病饮食上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吗?尤其是哪些食物能吃,哪些食物不能吃,你都跟我说一下,我把它们记下来免得忘了。”

我想了下,回答道:“饮食上没什么特别要忌口的,你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要过量就行。记住哈,不能哪样好吃就吃很多哦!更不能暴饮暴食!

婆婆显然被我这番话给吓到了,因为通常医生告诉病人什么都可以吃的时候,就是在暗示病人时日无多了。

婆婆表情悲恸,我连忙宽慰,她在向我反复确认她的病没大问题后,才终于放心,起身去拿药了。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婆婆走后,在旁侧的学生不解地问我:“杨老师,我看教科书上写的是冠心病病人应该吃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不能吃太油腻了。怎么您却跟病人说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啊?“

我笑了,对学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查找文献来解决。等你查完之后我们再一起探讨一下。”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次日,学生查完文献回来,跟我说他的脑袋都晕了,他已经不知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了。

于是乎,我把他查找的文献梳理了一下。

梳理如下:

01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年男性患冠心病的高死亡率引发了科学家对风险饮食因素的研究,包括胆固醇、植物醇、过量卡路里、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他命和矿物质。

这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及病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日常饮食中全脂、饱和脂肪酸和膳食胆固醇是引发冠心病的“罪魁祸首”。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这一理论随后在营养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得到了当时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联邦政府的认可。

这两大机构分别于1961年和1980年发布官方指南,建议美国公民减少日常饮食中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采用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

1967年,三位哈佛大学教授在颇具声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糖、脂肪、心血管的评论文章。文章宣称饱和脂肪酸才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

这篇文章影响力长达半个世纪。食品业纷纷抓住机会,制造脱脂产品疯狂加糖类物质(食品脱脂后失去味道需要加糖解决)。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2016年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也发表一项研究,涉及11万人,跟踪近20年,结果显示:大量摄入饱和脂肪,冠心病风险会上升18%。

由此看来,饱和脂肪是引发冠心病的“元凶”,大家应当食用低脂高碳的食物。

但是事实是,“低脂高碳”饮食使人们变得越来越胖,20世纪70年代,肥胖症增加了200%,美国的死亡人口中,三分之二是肥胖、糖尿病相关疾病造成。

2015年,全球因饮用含糖饮料致死的人数有18.4万,其中13.3万死于糖尿病,4.5万死于心血管疾病。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另外,几十年后,《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披露制糖业内部文件的文章,揭露了一段黑历史。

当初那篇综述是糖类研究基金会花了50000美金请三位哈佛大学教授撰写的文章,文章极力淡化糖类和心脏疾病的联系。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2016年9月12日《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推出的一篇重磅文章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02

半个多世纪以来,营养学界不时发出“为脂肪平反”的声音。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生理及营养学教授约翰.尤德金(John Yudkin)在1964年就提出,食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并不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摄入过多的糖类物质才是冠心病的主要诱因。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2005年瑞士所做的一项大型临床试验显示,日常饮食中脂肪含量的摄入与冠心病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

2010年,美国营养学会发表的一篇综述称“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饮食中脂肪的摄入与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2016年1月,美国农业部发布近5年的健康饮食指导报告,建议饮食中的糖类不超过每天摄入热量的10%,指导意见同时删除了对胆固醇的限制。

2017年2月12日,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22届心脏病学论坛上,世界心脏联盟主席salim Yusuf博士在演讲中直言,米面糖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摄入太多,会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动物脂肪(饱和脂肪)和心血管疾病没有关系,甚至还有益处。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许多科学家们推崇“高脂低碳”食谱,认为采用这一食谱可以消耗更多体脂,减重效果优于低脂,对糖尿病疗效显著,同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低。

由此还衍生出了不少低碳减重食谱,比如阿特金斯博士开创的低碳减肥法,在国内又被称作是食肉减肥法。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令人讽刺的是, 2003年4月8日,阿特金斯死于肥胖引起的综合症。他本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史。

而由这位“减肥权威”创立的阿特金斯营养品公司辉煌不再(曾营业额高达1亿多美元),在2005年7月宣告破产。

03

2017年,著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脂肪摄入量高的人群死亡率反而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的人死亡率增高“。

但是到了2018年,悉尼大学的一项试验研究结果却又显示,低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反而或许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同时延长人的寿命!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梳理完这些资料,学生脑袋不晕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看到这些东西了,他们会更晕。

所有人都会被这些科学家搞糊涂,感觉一会儿这个不能吃,一会儿那个不能吃,可又不能真的什么都不吃,那样恐怕会死得更快。

学生问我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混乱的情况?”

其实,有很多科学研究本身就不科学。

我给他举了个例子,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想要研究跳蚤有没有听觉。他们把跳蚤放进玻璃瓶里,然后大声地吼叫,跳蚤在里面乱跳。

看来跳蚤是有听觉的!但是跳蚤的听觉器官在哪里呢?

于是他们进一步做试验,把跳蚤的六条腿全部剪掉,放进玻璃瓶里,又大声地吼叫,这次跳蚤居然不跳了!

科学家们由此得出了结论:跳蚤是有听觉的,而且跳蚤的听觉器官长在腿上。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除了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不科学之外,另外人性的因素也对科学研究有影响。

在医学实践中,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因为科学家是人,人都是有弱点的,这些弱点或许是贪婪、或许是软弱、或许是虚荣……在不能避免这些弱点的情况下,“科学家的科学”往往不科学。

可悲的是,医学研究很难避免这些弱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所渴望的东西也会反应在他们的研究论文里,有的论文内容连真假都难辨,离科学就更遥远了。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除此之外,虽然许多研究数据可能都是真实的,但是我们需知道,一旦实验目标人群过于多样化,除了饮食之外,研究结果也会受到人种、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干扰。

学生还有一个困惑:“根据那些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多吃肥肉椰子油这样的饱和脂肪酸食物,可以降低中风风险。高碳食物摄入过多又会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是又说高碳饮食法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延长寿命。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不想中风又不想得心血管疾病又不想老年痴呆,我需要怎么吃?”

我大笑,“我也没有答案!实在没办法那就什么都吃!饮食营养需要均衡,任何食物不能过量也不能不足。

除非已经确定某些疾病对食物有明显的要求(比如患有“蚕豆病”的病人就不能吃蚕豆会引起溶血性贫血)。

饮食不能走极端,你看那些想要减肥的小姑娘,采用高脂低碳减肥法,用力过猛,把自己搞得酮酸中毒。”

不要太相信“科学家的科学”!得了冠心病其实什么都能吃.....

后来门诊我又遇到了一个患有稳定型冠心病的老大爷,他也向我询问冠心病日常饮食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我同他说:“你基本上什么都可以吃!”

大爷追问:“那什么不能吃呢?”

我说:“毒药不能吃!”

大爷笑了,整个诊断室都笑了。大爷以为我在敷衍他,似乎不甘心,还要继续向我追问:“毒药不能吃我知道,还有什么不能吃?“

“大便不能吃!”

唉,我也没办法了,原谅我,我那被科学家搞糊涂的脑袋也只能如此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