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药,大养生”,补气之药黄芪

文 / 大农圈
2018-06-15 10:40

作者: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梁宗锁教授团队的彭玉婷。

我国关于中药材的使用由来已久,在西方科学尚未进入中华之时,我们的祖先就已在探索各种草药对人类疾病的治疗作用了。古有神农尝白草,再到名医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中医药就这样代代传承下来了,其间还不乏一些让人感动的故事。

“小中药,大养生”,补气之药黄芪

黄芪的传说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黄芪,你知道它的名字从何而来的吗?其实,黄芪本来叫黄耆,二者同音,耆的意思是指60岁以上的老人。相传古时候有位医术高明的老人,一次在山上采药,突闻惊叫之声,老人本就怀着救死扶伤的心,就赶紧跑过去探视,原来是一个孩童跌落悬崖,挂在了半空,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老人凭借多年上山采药的经验,抓住藤蔓,攀爬到孩童身边,试图把小孩托举上去。眼看孩子已经得救,老人却因体力不支坠落悬崖。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将其埋葬立碑纪念。后来,在老人的坟头长出了一株叶子像羽毛一样的植物,发现它的根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因老人面容色黄,就给这株神奇的仙草取名为“黄耆”。后来慢慢流传,就成了今天的黄芪。

“小中药,大养生”,补气之药黄芪

黄芪的形态

《中国药典》中规定的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ge. 的干燥根。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膜荚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一般在50 - 80 cm。茎有细棱,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片下表面被白色长柔毛,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全缘;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花萼钟形,花冠淡黄色,蝶形,荚果半卵圆形,种子5 - 6枚,肾形,黑色;种皮光滑,表面有斑纹。蒙古黄芪株高较膜荚黄芪低矮,小叶较多,种皮表面具显著斑纹。

“小中药,大养生”,补气之药黄芪

黄芪的种植

黄芪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强盐碱地不宜种植。我国大部分主产区春夏秋三季均宜种植,直接播种或移栽均可,三叶期可进行间苗。苗期尽量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时做好防涝排水准备。黄芪一般2 - 6年采收,经验表明9月后采收黄芪皂苷含量较高。

“小中药,大养生”,补气之药黄芪

黄芪的功效

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

【大农圈】里有躬耕农业的种养大户,也有洞悉市场的企业家;有神通广大的产业经纪人,也有逼格超高的品牌策划人;有研究农业的教授,也有制定政策的官员;还有村官、投资家、电商达人……这个圈子,给你的不只是市场信息,还有一大批有价值的农业朋友。

如需加入,请点击文末【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