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全方位讲述古埃及文明,让公众汲取更多文化营养
3月31日,山东博物馆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携手打造的“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揭开了神秘面纱,让灿烂的古埃及文明距离公众不再遥远。此前,为了营造展览神秘特色,山东博物馆联合各大媒体平台特别策划了一场预热探秘活动,与意大利佛罗伦萨考古博物馆专家一同见证了文物拆箱并对其进行直播,其中神秘的木棺、完整的木乃伊可谓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开展首日,馆内就迎来了1.5万观众,等待进入展厅的队伍更是横贯整个一层大厅,展览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作为该巡展在中国的最后一站,这次在山东博物馆诠释的古埃及文明又为大家带来了怎样新的体会与震撼?让我们一探究竟。
不朽之旅
古埃及人的生命观
展览时间:2019.3.31-6.21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一楼4号展厅
1主题脉络清晰,还原真实的不朽生命观即使没有去过埃及,相信大家也通过影视作品间接接触过这个神秘的国度。比如《埃及艳后》、《博物馆奇妙夜3》、《木乃伊》等,不少观众可能通过曾经大火《木乃伊3》才知道木乃伊的英语单词竟然是“mummy”。
古埃及人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所以对于死亡这件事,虔诚而热爱生命的古埃及人,以制作木乃伊的方式来维持肉身的完整,迎接灵魂的再次回归。
此次展览对公众来说最大的吸引点莫过于此,木乃伊如何制作?其背后的宗教、习俗和文化原因是什么?与古代中国事死如事生的死亡观有哪些不同?太多有关古埃及人生命观的问题,都让他们期待从此次展览中获得答案,而这也是展览的核心主题。
本次展览围绕古埃及木乃伊与宗教文化的核心命题,分魂兮归来——永生的信仰、肉身不朽——木乃伊的制作、往生之所——棺柩的功能、事死如生——随葬明器、享乐来生——生活用品五个板块为展览语言,表达古埃及人丧葬习俗、信仰文化与生活内容。
第一单元开门见山,为大家解读了古埃及人生命观的内涵——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死亡,而灵魂永不泯灭,让观众能更容易理解展览的后续内容。古埃及人认为要使灵魂能够顺利转世,首先便是要使灵魂的载体——肉身,永不腐烂。第二单元则介绍让肉身不朽的木乃伊制作机制,结合几件保存完好的木乃伊,将木乃伊在影视作品中被夸大的诡异面纱掀去,展现其背后的技术原理,让大家对木乃伊有了更为科学的认知。伴随木乃伊制作,其后续的保存、下葬的习俗,古埃及人也十分重视,这部分内容在第三、四两个单元呈现,再次强调“事死如事生”。而最后一个单元通过展示随葬的生活用品,深化展览主题,呼应生死观念,传达出古埃及人让逝者在冥世依旧享受生活的愿望。
展览五个单元紧密结合,承上启下,内容毫不脱节,以详尽的叙事的形式带观众一探古埃及人的精神信仰世界。每个分章中都完整呈现出可追溯到数千年历史时期的各种不同对象,赋予展品暗合的“双重价值”,既显示出古埃及人的信仰与习惯,又明确呈现给每一位观众主题背后的历史特点和其“轶事”。此外,两国的文化内涵颇有相通之处,如古埃及人“事死如生”的观念和厚葬之风与中国汉代极其相似,无论是历史的偶然或是文化的相连,都反映出两国文化的灿烂和历史的厚重,加深观众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的理解。
2精选珍贵文物,近距离体验古埃及文明的独特魅力为了让观众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与古埃及文明有更近距离的接触,本次展览中的100件(套)的文物遴选自全世界古埃及文物收藏量第二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精品,包括木乃伊、棺柩、亡灵书、寿衣、护身符等,结合详细的文字说明,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文化的双重盛宴,让观众能近距离体验古埃及文明的独特魅力。
亡灵书为了帮助逝者顺利转世,埃及人习惯于在坟墓内放入一卷书写着《亡灵书》的纸莎草纸——190章祈祷文和准则告诉逝者在其死后如何克服所有的障碍和危险。这份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亡灵书虽然已有破损,却并不影响我们感受古埃及人对于生命的虔诚。
木乃伊头部上千年不朽的肉身究竟是什么模样?该头部保存的完好程度十分少见,嘴部微张,毛发至今清晰可见,长达千年的肉身却依旧留有面部的神态特征,让大家不得不惊叹于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娴熟技术。
女性木乃伊此具木乃伊为成年女性,死于25岁至30岁之间。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其骨骼的各种特征,都表明这名女性已经怀孕,可能死于分娩,让人不禁惋惜这位母亲的早逝。
匿名木棺木棺刻画了逝者的面部,条纹装饰的假发垂至胸前,胸甲上绘有几何装饰及由10串椭圆形珍珠所组成的大型乌赛克领饰;颈饰下方描绘着女神努特,她展开翅膀跪在地上,其下是阿努比斯神站在丧葬床边,护佑逝者灵魂;逝者躺的床下可以看到四个卡诺卜罐,两侧有两个陪葬的魔仆。
巫沙布提俑小型雕像,墓中死者的象征性仆人,埃及象形文字称巫沙布提,意为“答应者”。这些雕像与管理监督巫沙布提佣的监工雕像一起被放入墓中。当冥世的监工发号施令,分派死者劳动时,作为死者仆人的巫沙布提就会听从主人的召唤,然后代替主人劳作。早期的巫沙布提俑是用木头或陶土制成,到新王国时期,出现有石刻、木雕、瓷土和泥塑的俑人,但多以石头雕刻为主,做成木乃伊形状的雕像,它们带着刻在身上的篮子、锄头等工具,身体上通常会刻有铭文,标明死者的姓名和头衔,或者引用《亡灵书》第六章,敦促雕像积极应对来生的工作。
这些珍贵文物承载了古埃及人对生命的敬畏、对神灵的尊崇、对死亡的认识以及对来世永生的渴望,客观的呈现出这段历史,使观众更易理解展览内容,满足对展览的期待,从而引发共鸣。
精美展品
此外,展厅外设置有文创商店与自动售卖机,法老木偶与纪念币让观众把美丽的“古埃及文明”带回家,延续展览所带来的感动。
3新设《声临古埃及》,教育启迪形式多样化让观众依赖于展览说明牌观展已不再是博物馆唯一的释展手段,山东博物馆探索从单纯展示器物向关注“人”的需求转变,更加强调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拉进与观众的距离,增强陈列的亲和性。
为了让公众理解古埃及人的生命观,领略古埃及文明,创造近距离了解和接触世界文明成果的机会,在本次展览中特别采用了数字化音频的形式对展览进行全新诠释。《声临古埃及》是山东博物馆推出的第一部展览声音节目,也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
据介绍,节目共13期,将每周在喜马拉雅FM山东博物馆的频道上发布两期,除网络平台外,观展出口处也单独设立了声音节目体验区域,观众带上耳机便可伴随着声音进入到古埃及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感受一二。内容以展览为缘起及最终归宿,围绕展览的陈列设计、主题内容、文物精品等,选取观众更感兴趣的展览背后的故事,来设计节目的内容架构。节目与展览讲解的内容有所不同,更强调展览背后所蕴含的知识点,通过发散知识的方式,以期传达更多讯息,给予观众除常规观展所带来的视觉形式外的听觉惊喜,启发人们思考诸多珍贵文物遗产的现实意义。满足公众在观展前对展览有所了解、观展时对展览内容深入理解、观展后对展览内容得以延伸的全方位需求,融会贯通,将一个展览所能传达的信息得以多样化呈现。
山东博物馆关注观众的多种感官需求,使观众受到教育和启迪的途径多样化,这种知识服务性理念与喜马拉雅FM平台的分享理念不谋而合。古埃及展也是双方第一次尝试性的合作,未来计划将山东博物馆的固定陈列、临时陈列和专题陈列,均通过此种声音分享平台,及时反馈出博物馆展览的最新动态,真正让展览的形式与内容等量齐观,全方位提升山东博物馆以观众为核心的公共服务的水平。
喜马拉雅FM中的收听界面
4展陈设计更为贴心,让公众汲取更多文化营养
除展品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外,展览所搭配的辅助展品、多媒体设备、展厅所营造的氛围也颇为用心,将观众迅速带入这段生死奥秘探索之旅。
中国和埃及是世界两大重要文明古国,两国的文化内涵颇有相通之处,展览并未将古埃及文明与中国古文明之间的联系剥离,而是有意识的将二者之间紧密结合。展厅入口处的展示墙,清晰展现了古代中国与古代埃及历史年表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向观众传达了东西方文明互动融合的讯息,更能让观众在观展时有意识探寻两个文明古国间文化交流的痕迹。
此外,展厅中不乏能看到一些对古埃及文明解读的辅助说明展板,如古埃及主要神话人物、古埃及文明符号、制作木乃伊的基本步骤等,帮助观众更好理解展览内容。展览特意在说明牌上贴上了二维码,让观众可以通过“扫一扫”进入微信小程序,收听文物的语音讲解,收听完毕后,还可以对语音进行打分、评价。细致、贴心的导览服务力求将展览更好呈现在观众眼前。
展厅出口处的视频播放区更是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久久不愿离开,使观众从观展前对展品的陌生,到结束时对展览内容理解上的升华。多样化的视频说明展示,能够加深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也能让观众与展览之间的互动得到最大化体现。
展览在展陈设计及多媒体展示中避免了异域展览内容表达过分专业、晦涩难懂的问题,让更广泛的寻常百姓贴近、体验、感受博物馆浓厚的文化氛围,并尽可能让公众可以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力求将展览更好的呈现在观众眼前。
THE END
现如今,我国观众对于展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山东博物馆抓住引进外展的潮流,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精诚合作,又一次给公众献上了一场来自古埃及的异域文化盛宴。使“引进”展引导观众“走出”国门的同时,更将帮助观众汲取历史文化营养的宗旨落到实处。展览在文物的基础上,用流畅的展线、精简易懂的文字、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诠释了古埃及人生命观的这一主题,使该展真正做到了吸引更多观众,覆盖更多社会群体,并切实帮助观众在博物馆有所获得。
文章转载自弘博网
关注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公号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