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营养】有关"胖"的问题,看这篇就够了

文 / 临床营养网
2019-03-09 10:18

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有关"胖"的问题,看这篇就够了

文章来源:王凯WK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先问两个问题:

  • 当今世界,是胖子多,还是瘦子多?

  • 是中国的胖子多,还是美国的胖子多?

这两个问题也许不难猜对。首先,当今世界,“胖子”比“瘦子”多。根据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的研究称,在2014年,全球的肥胖人口已经达到6.41亿,高于全球体重不足人口4.62亿。

而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大和物质条件迅速改善的原因,肥胖人口已经达到8960万人(男性4320万人,女性4640万人),超过了美国的8780万,高居世界第一。(当然,我们的肥胖率还是没有美国那么高。)

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的评估标准,用BMI:身体质量指数来衡量人体的肥胖程度,BMI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当BMI>30时,则视为体重超重(肥胖);当BMI<18.5时,则视为体重过轻。

下一个问题:

  • 在美国,是富人胖子多,还是穷人胖子多?

这个问题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人答对,因为我们习惯性认为“富得流油”,或“富态”或“发福”,即富和胖是对应的。但事实上,在美国,胖在穷人身上更容易出现,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美国穷人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始终显著高于富人,穷人孩子严重肥胖症发生率要比富家子弟高出 70%。而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样的态势。2018年,《Health and Place》一篇基于 10 万中国人的研究论文指出,在我国东部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更有可能超重。

最后一个问题,

  • 胖子会少活多少年?

A) 1年以内; (B) 1-3年;(C) 3-5年;(D) 5-7年;(E) 7年以上

这个残酷的问题,答案取决你什么时候开始胖和胖的程度。澳大利亚The George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和University of Sydney在2018年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20多岁体重就超标,女性预期寿命会减少6年,男性减少8年,如果是严重超标者,女性预期寿命减少8年,男性则减少10年。

英国剑桥大学于2014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通过收集全球32个国家,239的大型调研,横跨1975-2015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来说,体重超重者降低寿命1年,体重肥胖者降低寿命3年,而严重肥胖者降低寿命10年。除了预期寿命,胖很可能会导致长达20年的非健康生活时间。

所以。。。

是有道理的。。。

肥胖的历史

我们也许已经习惯了生活中的月半时分,但是肥胖问题,相对于几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却是刚刚发生。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幅提升。食物的富足在早期确实使人类活得更长。但当过量食物的摄入后,人类体重开始增加。体重,作为一有参考意义的指标,逐渐进入了人类的视野。1930年,美国的保险公司开始登记客人的体重指标,作为寿险的参考标准之一。1950,医生开始将肥胖率和心血管疾病联系起来。直到2000年,世界上体重超重的人数才首次超过体重不足者。可以说,肥胖问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问题。

基于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的肥胖问题,遗传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人类的基因组,在过去几万年,经过不断的进化,更多的是为了挨饿而设计的。当吃饱的时候(热量摄入大于输出),将热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当挨饿的时候,人体可以调用脂肪,维持必要的生命和活动,就像是随身携带的能量棒。

但是,忽如其来的物质富足,没有给我们人类这一套适合“挨饿”的生命系统以充足的时间去调整,去进化。这直接导致,过多热量摄入转化成的脂肪,越积越多,引起了肥胖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能量棒变成了炸药管。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警示,肥胖是全球广泛存在健康威胁。

脂肪是如何形成和分解的?

讲生物原理颇为繁琐,只需要记得,

  • 食物中的糖和脂肪,都可能会转化为人体的脂肪。

  • 糖是供应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人体会先消耗糖。

  • 当糖的供应超出需求,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下来。当糖的供应低于需求时,人体就会消耗已有的脂肪。

糖的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我们所说的主食和饮料中。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曾在2013年推动纽约市禁售大杯含糖饮料,就是为了减少肥胖率。

那怎样减肥,即我们摄入的热量小于我们消耗的热量呢?再明显不过的道理,即管住嘴,迈开腿。

管住嘴,即在营养充分的前提下,控制热量摄入。尤其是了解了脂肪的合成原理后,要低脂低碳。但少吃的前提是要保证营养均衡,单一营养素的节食,或者通过减肥药等方式将吃下去的食物排出来,都是不可持续的减肥方式。

迈开腿,即增加热量消耗。我们的热量消耗 = 基础代谢消耗+运动消耗。

基础代谢消耗,又叫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一天消耗的总能量。简而言之,基础代谢率,就是每天你什么也不做,消耗的热量。基础代谢率约占一天消耗热量的70%,是真正的热量消耗的大头。

那么,基础代谢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体表面积。体表面积大者散失的热量也较多,所以同等体重时,瘦高者的基础代谢高于矮胖者。

第二,年龄。30岁以后,每10年降低2%,60岁后下降更多。中年易发福的原因就是来自于此。

第三,性别。同一年龄、同一体表面积的情况下,男性基础代谢水平会高于女性5%~10%。这也可能和男性的肌肉含量更高所导致的。

第四,激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使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这也是为什么甲亢初期的患者体重会下降。再例如,某些激素类兴奋剂。

第五,体脂率(或肌肉含量)。肌肉比脂肪在静止状态下,燃烧的热量更多。

因此,在运动选择上,重量训练可以让你锻炼出更多的肌肉。更多的肌肉会让你即使不在运动状态,也能燃烧更多的热量。最近越来越流行的HIIT运动方法(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就是这个道理。推荐Shaun T 的Insanity 60 day workout.

如果想要彻底的了解自己的新陈代谢,最好的办法就是跟踪记录自己的日常行为,例如:你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运动、做了多久、体重是多少等等。这样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体重是怎么发展的,最终就会了解到自己的新陈代谢规律。

最后,减肥最关键是什么?

转发可变瘦!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