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蚯蚓都灭绝了,人类还能吃什么?
《流浪地球》上映一个多星期了,余热未散。
除了那句深入人心的北京交通标语,波叔还记住了电影里榴莲味的蚯蚓干…
刘户口带着妹妹闯祸,被关了,老爷子为了把兄妹俩捞出来,带了一盒蚯蚓干,想让狱警通融通融。
这一幕,让波叔眉头一紧,啥?人类都吃上蚯蚓了?
不过想想也算合理,当地球表面所有动植物都死去之后,可不就得吃土里的蚯蚓。
同样的一幕,出现在《雪国列车》里,底层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同样重口味——蟑螂。
是不是人类的潜意识里,昆虫是最不容易灭绝的物种?
要知道,昆虫的数量可谓是相当惊人,约为人类数量的17倍。
但事实摆在眼前,打了人类的脸,近日,Sciencealert报道了一篇最新研究:
根据全球73份昆虫数量下降报告发现,超过40% 的昆虫物种数量急剧减少,超过三分之一处于濒危状态,如果情况不发生变化,昆虫有可能在100年内走向终结。
数量和速度都极为可怕,《生物保护》(Biological Conservation)杂志对过去40年间发表的有关昆虫种群的科学文献进行了分析,其作者得出结论:
地球上所有的昆虫总量正在以每年2.5% 的速度下降。
相比之下,昆虫的灭绝速度是其他濒危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等)的8倍。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鳞翅目(蛾、蝶)、膜翅目(蜂、蚁类)和鞘翅目、蜣螂(屎壳郎)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类群。而四个主要的水生类群(蜻蜓目、 襀翅目、 毛翅目和蜉蝣目)已经失去了相当大的物种比例。
末日还没来临,昆虫就有可能比其他物种先行一步了。
1.别小看昆虫在大自然的作用
虽然很多昆虫长得毛骨悚然,特别是像苍蝇蚊子这些害虫,人们巴不得它们死绝,可人家在大自然中的分量可不轻。
图源:GIPHY
可以说,昆虫胜过海洋中所有的鱼和陆地上所有吃草的牲畜,它们的丰富性、多样性(可能有多达3000万种)以及普遍性,决定了它们在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
从帮助植物授粉的小蜜蜂,到回收森林中死去树木(循环大自然的营养物质)的白蚁,甚至是作为很多生物的盘中餐的蚊子、苍蝇,都不可或缺。
其中,蝴蝶和蛾类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有将近 53% 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这一点尤其令人担忧。
图源:Biological Conservation 陆地类群
为啥?
因为蝴蝶对环境的变化及其敏感,是国际上共公认的高灵敏性环境变化「指示生物」,被称为环境健康的风向标,2016年,我国环保部首次启用蝴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如果环境质量不达标,蝴蝶就无法驻足,甚至难以存活。
蝴蝶的数量急剧下降,说明环境质量在下降。
而直翅目物种(蚱蜢和蟋蟀)作为许多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有大约 50% 的种类正在减少,如果它们离开,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使其他动物相继灭绝,最终受害的将是人类自己。
图源:Biological Conservation 水生类群
2.是什么杀死了这么多的昆虫?
昆虫的生物多样性是可怕的,当生态系统失去昆虫时,也会失去其他物种。
科学家在研究中总结了杀死昆虫的四大原因:
1.人类发展、森林砍伐和农业扩张造成的栖息地丧失2.环境污染,尤其是农药、化肥和工业废物造成的污染3.寄生虫和病原体,比如攻击蜜蜂的病毒,以及入侵物种4.气候变化
图源:Biological Conservation 昆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随着土地被更过度的开发,植被被裸露的田地取代了,也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不仅是昆虫,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也被占领。
有些昆虫对升温的耐受性很低,全球变暖会直接造成它们的数量下降,但也会使其中一些耐受性高的昆虫物种数量上升,因为它们的天敌消失了,特别是蟑螂和家蝇等昆虫,生态平衡就此被破坏。
可见,人类才是罪魁祸首。
如果我们坐视不理,也许有一天,昆虫和其他生命物种都会消失不见,难道人类还能独活吗?
对此,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警告:
这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因为昆虫在近4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兴起以来,就是世界上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3.地球上的空间和能量是有限的
根据《科学》杂志2018年的报道,世界上有大约 20% 的脊椎动物和植物濒临灭绝,主要是因为人类将一半以上的陆地自然栖息地退化或改变了。
此外,我们不断榨取其他生命形式的生物量,并将其转化为对我们更有用的农作物和动物。目前为止,牲畜占哺乳动物生物量的 60% ,人类占36% ,5000多种野生哺乳动物只剩下4% 。
目前的保护水平甚至还没有达到最基本的水平。
这个比例并不奇怪,自1970年以来,野生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已经下降了50% 以上,无论从伦理学还是实用主义来看,自然生态系统的枯竭都是极其令人不安的。
拜托人类,可有点危机感吧。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人类应该为其他生命留下多少资源?
图源:Sciencealert
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首席科学家乔纳森 · 拜利(Jonathan Baillie)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Ya-Ping Zhang)一致认为:
到2050年,全球应该腾出一半的土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让动植物有机会茁壮成长。
地球上的空间和能量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决定人类愿意分享出多少。
虽然这是一个崇高且艰难的目标,但也点明了形势的紧迫性。
过去,我们将大自然的资源紧紧地攥在手里,也是时候该松手了。
图源:GIPHY
假设有一天,太阳还没出事,地球的资源先枯竭殆尽了,我们只能带着地球,去茫茫宇宙中寻觅一个新的家园。
可带着地球去流浪,只是听起来浪漫罢了,就算有一天我们真有这个能力,地球也已经满身伤痕,风采不再。
说到底,对于地球来说,人类才是危胁性最大的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