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可能脾胃有湿热,中医清热祛湿方,助睡眠!

文 / 龙南中医院
2021-05-09 18:18

近年来,失眠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人的常态,入睡难,想睡却睡不着,睡眠浅,早醒……睡眠不足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白天头脑昏沉,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减退;长期来看,更会增加死亡风险,有研究表明,如果每晚睡眠时间少于4小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80%。

于是,为了摆脱失眠,不少人寻求安眠药治疗。然而,安眠药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有助眠效果的,而且安眠药助眠并不是真正的“安眠”,哈佛医学院教授、睡眠学专家Matthew Walker指出“安眠药促成的‘睡眠’,严重缺乏深度睡眠的脑波”,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服用还会导致药物成瘾性和依赖性。

近期来就诊的49岁的李先生就表示,已经失眠半年多,期间间断服用安眠药,效果欠佳,症状反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前心烦焦虑,多梦,易惊醒,最多可睡3小时,白天精神不佳,口黏,食欲差,小便黄,大便黏滞不爽,每日一次。并且了解到其平时嗜烟酒,爱吃肥腻、辛辣的食物。

而观其舌象,明显可见舌质红,苔黄厚腻,边有齿痕,中有裂痕。由此辨证为湿热蕴结中焦,湿热并重所致失眠。

事实上,脾胃有湿热引起的失眠,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加剧,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人们所面临的压力增加,有暴饮暴食,三餐不定时,嗜好食辛辣油腻、生冷之品,以及过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日益增多,而饮食首先入脾胃,故饮食不节也首先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湿热。故中医里也有“病人中湿邪兼热致病者,十常八九”一说,此前发表在《世界睡眠医学杂志》的一项统计分析就表明湿热质是失眠的重要诱因之一。

(900例失眠患者中医体质的频次分布情况)长期失眠,反复难愈,可能脾胃有湿热!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探讨与临床实践有数千年的历史,失眠属“不寐”范畴,《黄帝内经》指出失眠的总体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后世医家以此为基础,实践发现,失眠病因主要有二,一由气血阴阳精之虚使心神失养,一因外感邪气或脏腑不和内生火、痰、气滞、瘀、湿、风等邪扰神明使心神不安。

其中,脾胃湿热就属于失眠病因中的常见类型。

中医认为,摄入人体的食物需要经过脾胃的处理才能转化为营养物质和能量,所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方面,“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饮食不节制,比如嗜食辛辣、甘甜、肥腻,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饥饱无常等,容易导致脾胃损伤,脾胃消化食物转化为气血等营养物质的能力就会减弱,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而睡卧不安。此为饮食内伤脾胃致湿热从内而生而致失眠。

另一方面,湿热之邪亦可外感而来,比如南方地区,天气多潮湿闷热,又或者误服温补滋腻之品,导致外来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而脾主运化水湿,湿热侵扰则导致脾的运化负担加重,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从而导致湿热加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失眠。正如《中医湿病证治学》所言:“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湿邪留滞,困遏中阳,升降失调,心神被蒙,故失眠多梦”。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胃理解成一口“大锅”,而脾则是蒸煮锅里食物的动力,脾作为动力主要有2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火”蒸煮和协助胃分解食物,二是将食物分解后所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处,将食物糟粕变成粪便排出。

如果脾胃有湿热,则相当于在这口“锅”外裹了一层湿棉被,这样一来,食物的分解就不完全,营养物质产生不足,分解后所得到的少量营养物质也会因为湿热邪气阻滞导致运输不畅,身体各脏腑就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补充,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其中,心血不足,或者湿热邪气扰乱心神,则导致心神不安从而引起失眠等症。

如果湿热不祛,脾胃功能不调理好,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失眠困扰。所以,脾胃湿热型失眠多病程长,缠绵难愈,其失眠症状并无特异性,重点要辨别湿热证候。如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头重如裹,口中黏腻,口干、口苦、心烦易怒,渴不多饮,肢体困重,小便短黄、灼热,大便不成形、黏滞不爽,甚至肛门有灼热感,有解后未尽感,舌质红、苔黄腻等。

治病求本,调脾胃,祛湿热,助睡眠!

实际上,中医治疗失眠并不是简单的对症治疗,而是整体辨证调理,除了治疗失眠症状外,还重视调理失眠症状外的伴随症状,比如身倦体重、精神疲乏、脘腹胀满、大便溏等。临床上强调要灵活变通,治病求本。

脾胃湿热导致的失眠,其中湿热之邪上扰心神是病机的关键,而湿热多与脾胃有关,脾胃健运,气机通畅,则湿易化,湿邪既去,则热自消。所以这一类失眠应以调理脾胃为中心,祛湿热为本,安神为标,湿热没有了,心神得安,睡眠即可恢复正常。正如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说:“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

如果是湿重于热,患者口不渴,或者渴不欲饮,大便溏,小便浑浊,舌苔白腻,则着重祛湿,辅以清热,临床常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如果患者发热出汗,脘痞呕吐,心中烦闷,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腻,多属于湿热并重,则清热祛湿并举,治以连朴饮、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等。若患者舌质红或绛,苔黄微腻或黄燥,口干,口渴,心烦躁扰,表现出明显热重于湿者,则宜以清热为主,祛湿为辅,予甘露消毒丹、白虎加苍术汤等化裁治疗,通过祛湿热之邪,进而达到宁心安神助睡眠的目的。

湿热多变,当应随证而治!

值得注意的是,湿热病邪作用于人体,既可以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缠绵难愈,易阻滞气机,又因湿性弥漫,其充斥内外表里,无处不在,变化多端,所以,脾胃湿热常常会伴有各种兼夹证,常见的有夹痰、夹瘀、兼阴虚等。因此,在实际治疗时,因根据患者不同的兼夹证表现,灵活予以化痰、祛瘀、养阴等法治疗。

比如上面所讲的李先生,失眠半年多,考虑到其年近五旬,年纪较大,脾胃运化功能已减弱,加上饮食不节,嗜烟酒,进一步损伤脾胃气机,致使运化不及,津液内停,变生湿浊,阻滞脾胃,郁久化热,湿热扰心而夜不安寐。根据胸脘痞闷,心中烦闷,周身乏力,口黏,小便黄,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舌边有齿痕等症状则不难辨为湿热并重,郁阻脾胃。故治以清热祛湿,理气安神。方选连朴饮加减:黄连,厚朴,清半夏,栀子,淡豆豉,石菖蒲,陈皮,茯神,柴胡,炒酸枣仁,远志,芦根。14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时,李先生的入睡困难明显改善,烦躁减轻,虽然仍有夜梦但不影响睡眠质量,平均可睡6-7小时,食欲恢复正常,小便略黄,大便基本正常,出现口干症状,舌偏红,苔微黄略燥。故上方黄连、厚朴减量,并加玉竹,麦冬,连服14剂,每日1剂,药后3个月随访可知其失眠等症已除,失眠未再复发。

在本案中,二诊时,根据辨证可知其湿热仍未除尽,故继续予以上方治疗,而因患者出现口干症状,提示温燥伤阴,故上方黄连、厚朴减量,并加玉竹、麦冬以养阴生津,从而达到整体调理,有效助眠的效果。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声明】: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