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睡眠真的好吗?(中)
每天需要睡多久觉合适,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我们需要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休养需要。专家建议,人们应该利用度假的时间,记录自己每天大概睡了几个小时。度假期身体会自行调整,假期结束时(一般需要5天以上),我们的身体一般会调整到自然的睡眠模式,这个时候晚上睡几个小时,应该就是符合你身体需要的理想睡眠时。对于没有机会享受长假的人们,可以利用计算工作日睡眠时与周未睡眠时间平均值的方法,自己掌握一个合适的睡眠时长。要注意的是,一旦计算出自己需要多少睡眠时长,就应该制定个作息时间表,坚决按它执行,这样才能形成身体规律,保证新陈代谢的健康运作
环境条件影响
环境影响所产生的睡眠障碍有两种情况:一是养成了某种与入睡相伴随的行为习惯,如长期看电视睡,形成了对电视的依赖没有电视可看就发生睡眠问题。睡姿不适,以及睡具不舒适等同样也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此类问题又称为入睡条件性睡眠障碍。二是环境不良因素对睡眠造成了直接影响,即真正的环境性睡眠障碍。这些因素可使人感到不安或紧张焦虑,并由此产生失眠的状况。环境的改变,会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反应,如乘坐车、船、飞机时睡眠环境的变化;卧室内强光、噪音、过冷或过热都可能使人的睡眠质量发生改变。有的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有的人则非常敏感适应性差,环境一改变就睡不好。一旦环境变化或环境因素消失,此类睡眠障碍常可自行消失
生物钟乱
生物钟紊乱所导致的睡眠障碍是由于睡眠习惯不良所致的,如睡前大量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或者剧烈运动,过于兴奋,说话时间过长等,这些都会增加入睡睡难度,且使睡眠质量下降。正常的人体内分泌及各种脏器的活动有一定的昼夜规律。这种生物规律调节着人本身的各种生理活动,使人在白天精力充沛,夜里睡眠安稳。如果平时生活状态混乱,没有固定作息时间,将会扰乱体内生物钟节律,使内分泌激素出现异常。长时间如此,则会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还有些人白天睡得过多,昼夜规律乱,到了夜间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过短。对此,要进行自我调整,克服白天贪睡的不良习惯,逐渐恢复睡眠的正常节律性
心理应激影响
情绪不良性睡眠障碍是因情绪激动,如兴奋、喜悦焦虑、悲伤、恐惧等,使机体一时不能调整适应所致,多伴有焦虑和抑郁反应。生活的打击,工作与学习的压力,未遂的意愿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会使人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大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睡眠障碍。比如,当一个人明天就要考试,或者当他(她)刚刚失恋的时候,晚上就很有可能失眠,而当他们考试结束,或者逐步摆脱了痛苦情绪的困扰以后,睡眠又逐步恢复正常。可见,当引起情绪激动的原因消除,或经自我调整后,此类型的睡眠障碍可在1~2周内恢复正常。然而,情绪不良性睡眠障碍也可能因再遇情绪激动而复发,或可因诱因持续存在或紧张焦虑过度,而使病程迁延,最终发展为心理生理性失眠。
睡眠焦虑影响
精神焦虑影响下的睡眠障碍,已经比心理应激所引发的睡眠问题更为严重,属于心理生理性睡眠障碍,是单纯因持续精神紧张引起的睡眠问题,且在诱因去除后睡眠障碍仍持续存在。造成精神紧张的因素和表现主要有:生活中出现了负性生活事件,或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常伴紧张性头痛,进一步干扰了睡眠;睡前强烈希望有一次良好的睡眠,由此而过分焦虑不安,反而造成入睡困难;过分担心失眠对健康的危害,在经过几夜后,这种担心更加强烈,而将注意力都集中在睡问题上,使精神进一步紧张和焦虑。此类睡眠障碍的人群应积极做好自我心理调整,并注意安排好日常生活节奏,有劳有逸,进行自我放松。必要时可在医师指导下适量服用些镇静催眠药,以改善睡眠
躯体疾病影响
很多躯体疾病都可伴发睡眠障碍,尤其慢性消耗疾病更为明显,这可能与躯体疾病削弱大脑皮质的活动,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过程减弱有关。而更为重要的是,疾病引起的身体不适、疼痛、痒和机体代谢障碍会造成患者焦虑不安的心情,使其难以宁静放松,而出现睡眠障碍。如,溃疡病的上腹疼痛,常于深夜发作,可将病人疼醒。睡眠障碍的常见身体疾病主要有心脏病、肾病、哮喘、溃疡病、关节炎、骨关节病、肠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夜间肌阵挛综合征、脑疾病等。总之,躯体疾病造成睡眠障碍常与疾病伴随发生,且与疾病的转归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对这类睡眠障碍的改善要首先着眼于原发病的治疗,原发病好转了,睡眠症状也就自然地减轻或消失了。即使一些慢性疾患可能无法治愈,但也应采取一些较好的减轻症状的方法,以减少其对睡眠的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