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伴失眠:失眠固然须关注,擒贼仍需“先擒王” |来论道·医辩到底第 5 期

文 / 九说健康
2021-01-04 19:22

一名年轻的超市售货员,曾经是个“勤快人”,如今做事却力不从心、能躲就躲;期待改善睡眠能解决问题,事态却濒临崩盘;合理用药,直击抑郁核心症状,终回正常轨道。

本期《医辩到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善明教授

为我们带来了这一颇具启发性的病例。与此同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利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成阁教授

也围绕该病例的临床诊疗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并分享了精彩的见解。

我的病例

患者女,33岁,初中文化,超市售货员,因“动力下降、自责、眠差8月”来诊。

患者个性开朗、活泼、倔强、追求完美。用患者自己的话说,“做什么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希望尽可能做得尽善尽美”。以下是她的经历:

▶ 曾经的勤快人,如今却“挪不动腿”

8个月前,患者逐渐开始感觉自己做事情比之前困难,甚至不太想做事,以至于做事之前需要给自己“打气”,但尚能坚持完成工作及照料家庭。关于自己的变化,患者曾向家人求证,家人说“跟之前差不多”,患者稍感放松。

然而时间一长,患者还是慢慢发现,自己做事确实不如过去那么勤快,工作、料理家务能躲就躲、能推就推,积极性大不如前,并为此感到自责,很希望自己可以像过去那样工作和照料家人,但又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到。此外,患者还感觉自己好像找不到什么话说,朋友约她出去玩,如打麻将或其他活动,患者也感觉很困难,常找各种理由推托,为此感觉对不起朋友。

雪上加霜的是,患者睡眠也大不如前,主要是难以入睡,也常出现晨间早醒,白天疲乏,记忆力下降。加之感觉做事非常困难,工作生活受到显著影响,患者终于下定决心求医。

▶ 睡眠有所改善,人却“撑不下去”了

首次就诊,患者对诊断印象不深,但记得医生给自己处方了阿戈美拉汀,每天最高剂量50mg/d。按照患者的说法,该药她吃了大约一个月,感觉睡眠有一定改善,但其他方面变化不大;另一个问题在于,她感觉自己尽管睡着了,但似乎并不“解乏”,就自行停药了。

一个多月前,患者感觉工作实在坚持不下去,开始琢磨自己工作效率低下,对不起老板,反复思考要不要辞职,但又担心辞职的话家人不接受或不理解。此时,家人终于意识到患者的问题,带患者来我处就诊。

▶ 直击抑郁核心症状,患者重回“正常轨道”

精神检查中,患者意识清楚,对答切题,也能感觉其确实在努力回答问题,但几乎只能勉强应答,或问几次才能回答一次,且音调低、语速慢。

患者诉记忆力较前下降,脑子反应也较前变慢。可查及明显的自责,患者认为自己不该回避与同事朋友的交往,认为对不起他们;想辞职是因为完不成工作,既对不起老板,又担心被同事说闲话。可查及快感缺乏,患者否认心情不好或难过,但承认自己不像过去那么爱笑,感觉笑不出来,也没有什么能让自己开心的事,跟同事朋友勉强共处也不快乐。可查及动力下降,患者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做好很多事,但明显感觉力不从心。入睡困难,时有早醒,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左右,睡觉前会担心能否入睡;伴食欲下降。自知力存在。

诊断“抑郁状态”,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加量至15mg/d,早期合并阿普唑仑1.8mg/d。治疗4周后,患者状况已有所改观,包括记忆力、反应、睡眠等;情绪方面,患者仍不认为自己心情不好,但承认治疗后感觉“轻松一点儿”,表情上也可观察到笑容。

此后阿普唑仑逐渐减量直至完全停用,整个急性期治疗持续两个月左右。患者的上述症状基本缓解,日常生活及工作恢复。经过一番波折,“勤快人”终于回到了她正常的轨道上。

我的提问

(专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况利

教授

:本例患者个性追求完美,对自身变化的自我体验很好,其起病是否存在社会心理因素?患者反复思考某些问题,是否存在强迫症状?

刘善明教授:问诊未发现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患者的确会反复思考“我怎么会变成这样”,以及反复考虑辞职,但她是一个做事追求极致、“要么我不做,要么做得很好”的人,考虑辞职也是因为感觉工作效率不如过去,认为对不起老板及担心同事说闲话;她的思考源自实际状态与自我期许的差距,带有“拷问自己灵魂”的意味,未发现这些思考对患者而言是很痛苦的事情,因此暂不考虑强迫。

况利

教授

患者是否为首次发作?既往是否存在其他精神病理学问题,如躁狂等?

刘善明教授:基于病史采集及精神检查结果,患者既往无过度兴奋、精力异常旺盛等躁狂表现,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记忆偏倚的问题。事实上,鉴于患者存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表现,的确需要警惕双相障碍的可能,所以最初的接触过程也比较关注这一问题,但确实没有阳性发现。患者的状态更倾向于传统意义上的“内源性抑郁”。

高成阁

教授

:本例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及睡眠问题,且总感觉自身能力下降,诊疗过程中是否问及自杀观念及行为的风险

刘善明教授:病史询问及精神检查中未发现明确的消极念头和自杀风险。患者的确感觉自己胜任工作有困难,自责,认为愧对家人,但并未发展到“我已经很糟糕”“活在这个世上意义都不太大”的地步。并且从病史中可以看到,患者仍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增长”中,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做好很多事,如好好工作、好好照顾家人,虽然做不到,但还是希望去做到,没有高度否定自我。

高成阁

教授

:除了抑郁核心症状之外,该患者还存在显著的躯体及认知症状群。针对该患者,选择艾司西酞普兰的出发点是什么?

刘善明教授:首先如上所述,患者没有显著的自杀风险,这一点让药物的选择相对轻松一些。之所以从众多药物中选择艾司西酞普兰,主要有以下四点考虑:

第一,患者的抑郁严重度约为中度,且同时存在躯体、认知、情感等多维度症状;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临床判定情感症状是存在的,只是表达形式与一般患者有所不同。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希望使用一种对上述症状群都有效的药物。

第二,我们认为,患者的睡眠障碍及认知功能下降等表现均与抑郁本身关系密切。例如,早醒是特异性很高的抑郁躯体症状,而抑郁背景下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可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情绪的改善有望带动睡眠及认知功能的改善。

第三,患者个性要强,做事追求完美和极致;若病情迟迟没有好转,患者可能会逐渐难以接受自己的状态,进而产生悲观消极的念头。因此,药物起效快对该患者有一定意义。

第四,鉴于患者对自身要求如此严格,如果药物副作用较重,是否会影响到患者做事;如果确有影响,患者又能否接纳?这也是我们选药时充分考虑过的问题。

出于上述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疗效较确切、不良反应相对温和、且大家认为起效相对较快的艾司西酞普兰,而治疗对于本例患者而言也算成功。

我的提醒

本例患者的就诊及治疗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类似文化程度不高、同时个性上追求完美的患者,临床中需要特别关注其个性、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复发的影响。

急性期治疗很成功,巩固期和维持期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事实上,疗效很好也是治疗不依从的常见原因;尤其是个性比较强的患者,病情好转后很容易自行减停药物。此外,患者本次发作中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明显,日后或有必要关注转躁风险。

该患者日后的治疗有几处需要高度警惕:首先,个性因素可能对病程及治疗造成影响,有必要适当调整。其次,文化程度可影响患者对症状的表达,真正站在患者的立场去体会才能更好地感受其情绪。最后,针对抑郁患者伴发的失眠,应考虑药物的镇静副作用及其对依从性的影响;在非镇静性抗抑郁药的基础上早期联用镇静助眠药、随后规范减停的做法可供临床参考。(终)

抗抑郁药治疗不依从:患者和医生谁的提升空间更大?| 来论道 · 医辩到底第 4 期

“血压骤升”的背后,是抑郁焦虑的双重痛苦 | 来论道 · 医辩到底第 3 期

人生看淡,全靠单胺?——基于单胺假说开展抗抑郁治疗之辩 | 来论道 · 医辩到底第 2 期

集中采购与精神科个体化用药,两手都要硬 | 来论道 · 医辩到底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