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失眠难以治愈?问题可能出在“胆”上

文 / 陈娟讲健康
2020-12-31 18:59

心慌、失眠可以说是临床上很常见又不太容易彻底治愈的疾病,它们看起来一个是心脏的毛病,一个是大脑的问题,但背后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在于心和脑本身,而是“胆”出了问题。这里的胆并不是解剖上的器官,而是中医学五脏六腑中的“胆”。胆为什么会引起心、脑的症状呢?又该如何治疗?答案就在今天的文中。

胆郁痰扰证是指胆失疏泄、痰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由情志不遂、疏泄失职、生痰化火所致。临床表现为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头晕目眩,耳鸣。舌苔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胆失疏泄,气机郁滞,生痰化火,痰热内扰,胆气不宁,故惊悸失眠,烦躁不安;热蒸胆气上溢,则口苦;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故泛恶呕吐;胆气郁滞,故胸闷胁胀;痰热循经上扰,则眩晕耳鸣。舌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热内蕴之征。本证以失眠惊悸、眩晕、苔黄腻为审证要点。

1.心悸(痰火扰心证)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中医内科学》分为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瘀阻心脉证和痰火扰心证。

【临床表现】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方中黄连、山栀苦寒泻火,清心除烦;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清化痰热,和胃降逆;生姜、枳实下气行痰;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宁心安神。

痰热互结、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心悸重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重镇安神;火郁伤阴,加麦冬、玉竹、天冬、生地养阴清热;兼见脾虚者加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益气醒脾。

2.不寐(痰火扰心证)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由于其他疾病而影响睡眠者,不属本节讨论范围。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分为肝火扰心证、痰火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和心胆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功能清心降火,化痰安中。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健脾化痰,理气和胃;黄连、竹茹清心降火化痰;龙齿、珍珠母、磁石镇惊安神。

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秫米汤和胃健脾,交通阴阳,和胃降气;若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再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小结

《中医内科学》中痰火扰心证之心悸、不寐当属胆郁痰扰证。其治疗都选用黄连温胆汤。此方是温胆汤加黄连、大枣。温胆汤是二陈汤加竹茹、枳壳。

温胆汤在《方剂学》中属祛痰剂中的燥湿化痰剂。其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治:胆郁痰扰证。症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加减应用:心热烦甚者,加黄连、栀子、豆豉;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惊悸者,加珍珠母、生龙齿、生牡蛎;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眩晕,加天麻、钩藤;癫痫抽搐,加胆星、钩藤、全蝎。

现代运用: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于胆郁痰扰者。

系统学辨证

《肝胆病辨证》

本书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丛书》之一,分为十三章,论述了肝胆病各种证型分属于哪些疾病,每个疾病均标明概念、临床表现、证机概要、治法、方药,以及临证用药加减。每节后均有小结,对于临床辨治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肝胆病辨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蕾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