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从气血论治,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文 / 钱江晚报健康
2020-12-23 18:38

失眠,中医又称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等,早在《内经》中就对睡眠及失眠的生理病理进行了描述,首次明确该病与阴阳失调有关,“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是其生理特点,而“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是其病理特点,为后世医者论治失眠奠定了基础。

历代医家对失眠的病因及证治多有发挥。虽主要从虚立论,但总不离乎气血。长期的临床经验提出“失眠从气血论治”的理论。颜老认为当前失眠者每以情志、精神刺激为主因,病程缠绵,根据其临床整个演变过程,概括其病机,总由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所致,所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是治疗的关键,必须贯彻治疗的始终。

当前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当前人们所承受的工作、学习及家庭压力较前急剧增加,心理负担比较沉重。

尤其在烦嚣的大城市里,人们大多心身疲累,精神心理容易波动;当心理波动超过自身调节的范围就引起情志异常。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过用,则引起气血失调,阴阳乖乱,而导致心神被扰产生失眠。

具体地说,失眠患者多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疏泄不能,气机郁结、肝用太过,魂不入肝,而导致失眠。气结不舒,郁久化热,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火扰心神,失眠更为严重。气滞日久,血运不畅,则血停凝瘀,或郁火灼络,煎熬液血,均可导致经络瘀痹,心神失养,睡眠愈发不安。

一方面郁火炽盛,则伤气耗血;另一方面脉络痹阻日久,则阻碍新生,气血化生无力,导致气血两虚,心神失养愈甚,失眠经年不愈。由于难以忍受无法有效休息而带来的痛苦,不少患者对失眠有程度不一的恐惧和焦虑心理,进而导致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下降。

若不良情志刺激难以排遣,或反复发生,则患者肝失疏泄,气血失调,阴阳逆乱,心神不宁的过程就一再发生。“郁致失眠,失眠致郁”。循环不绝,最终病情顽固难愈。还有部分病者素有气滞、血瘀、气血虚弱的体质基础,其病情则更加沉重。

失眠患者不仅有入睡困难、早醒、易醒难续、噩梦纷纭等睡眠状况的异常,还可见神疲怠倦、头痛头昏、健忘,耳鸣、心悸易惊、胸闷胁胀、抑郁寡欢、心烦暴躁、面目黧黑等气血失调的相关体征。女性患者更多有月经紊乱的情况。

总的来说,失眠是由于阴阳失调引起的;而气属阳,血属阴,阴阳失调具体表现为气血失调。因此,颜老认为气血失调贯穿于失眠症的整个过程,是其主要的病理矛盾,也是其发病和加重的机制。其病性初期邪实为主,继而部分患者因实致虚,可见虚实夹杂,后期则以正虚主。

一方面,由于失眠各阶段正邪盛虚不尽相同,某种固定的方药难以照顾周全;另一方面,贯彻整个病程的气血失调基本矛盾的提示不必将治则分解过细。

以气血失调立论,提出以“衡法”——调和气血为大法,分阶段动态辨证论治失眠的观点。根据临床表现,失眠可分为肝郁气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气血两虚4型,也即4个不同的阶段。治疗可谨守各阶段病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肝郁气结型

除失眠外,尚可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善太息,舌苔薄,脉弦。本阶段以邪实为主,故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宁神,同时多有肝郁化热的病变趋势。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栀逍遥散疏肝之用,柔肝之体,清肝之热,临证可酌加灯心、竹叶以散烦;龟板、女贞子等以养肝阴助阴入阳。

2.气郁化火型

除失眠外,尚可见头晕头胀,心烦易怒,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尿黄,或痰黄口臭,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或滑数。此乃“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阳浮上越,邪实标盛,急当治标,若专事苦寒泄火,将致气血凝结,郁火愈盛。

当予疏发气机,清肝泻火,佐以重镇安神,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本方取小柴胡汤清泄肝郁,配以龙骨、牡蛎镇肝安神,可燮和阴阳,行气泄火,临证时,铅丹可以用代赭石易之,人参可用党参代用,可酌加莲子心、卷心竹叶以泄心,取实则泄子之意。

3.气滞血瘀型

除失眠外,尚可见头痛胸痛,或胁部刺痛,目眶黧黑,面部褐斑,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延长、怒张,脉涩或细。病多虚实夹杂,宜疏肝调血,活血以祛瘀,养血以安神,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本方为清代王清任所创,他在《医林改错》中云:“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又云:“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可除根”。临床验之,确有奇效。

方中以四逆散理气疏肝,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配以桔梗引气上升,牛膝导血下行,一升一降,交通阴阳。视具体情况可加磁石以重镇定魂;若大便质烂,去生地,加苍术。

4.气血两虚型

除失眠外,尚可见心悸健忘,胆怯易惊,神疲食少,头昏目眩,面色少华,气短自汗,肢体倦怠,舌淡苔薄,脉细。此时正气亏损,心脾肝气血赢弱,上下交损,治取中焦,立法益气补血,健脾养神,佐以柔肝疏肝,用归脾汤加减。

调理失眠,《黄帝内经》有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提高睡眠质量,除了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坚持有规律的作息,《黄帝内经》还为大家推荐了内+外调理睡眠方法,即为“内外兼备调理更有效”。

1、常用穴位介绍及定位

主穴:神门、三阴交、内关。

神门:在手腕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共2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共2穴

耳穴:先用双手按揉整个耳朵,重点按揉耳神门穴,耳贴神门、心、肾、皮质下、脾、肝、枕、胃、失眠点,耳穴每日按压5~8每次每穴2秒,以疼痛为度。保留3日后取掉,两耳交替使用。

2、日常调理

(1)起居调理:重点是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尽量不熬夜,按时就寝。睡前避免从事紧张或兴奋的活动"不要考虑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烦恼。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床铺要

舒适柔软,勤晒被褥,卧室光线要柔和,并努力减少噪声。穿着舒适宽松的睡衣,避免穿着紧身衣物睡觉。此外,坚持睡前热水泡脚15分钟,喝一杯热牛奶,打坐5分钟都可以明显改善睡眠。

(2)精神调理:《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日常尽量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放松再放松,以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反而能较好地入睡。

(3)饮食调理:《黄帝内经》曰:“不和则卧不安。中医认为:失眠不寐,可因外感,多因内伤;内伤不眠,无论情志所伤,心虚胆怯、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或禀赋不足,绝造成心神不宁而至不眠;缓解不眠,首当宁心安神。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就开始用一种神奇的果实种子调和五脏、安神养脑、解压助眠。这就是酸枣的种子——酸枣仁。

酸枣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酸枣仁味甘、性平, 归肝、心经,有疏肝、宁心、敛汗、生津的作用,对于因肝血不足,血不养心、久病体虚、邪气入体等引起的失眠症状,能够明显的改善。因此,酸枣仁被中医称为“东方睡果”。

汉代大医学家张仲景就有用酸枣仁汤施治虚劳虚烦不得眠的经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着:“酸枣仁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中医用酸枣仁调理失眠二千年来一直得到传承运用。

《本草新编》曰:“夜不能寐者,乃心气不交于肾也;日不能寐者,乃肾气不交于心也。肾气不交于心,宜补其肾;心气不交于肾,宜补其心。用枣仁正所以补心也。”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款调理睡眠的酸枣仁产品,沿用古代酸枣仁的配方,同时又根据现代人的体质特点进行了配方改良。具有配方优(科学配比,精挑细选,选材严格)、工艺优(工艺复杂,古方熬制)的特点,且药食同源,完全使用严格甄选的天然食材经过古法熬制而成,不添加防腐剂,增稠剂,香精等。

因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正宗酸枣仁主要产自北方。其中,尤其以太行山麓区域所产的酸枣仁质量为优等。酸枣仁一年一季,于秋末时节采收,产量有限。本款产品原料为产地直采,确保酸枣仁的正宗,粒大肉厚,色泽鲜亮。只有选用正宗优质的酸枣仁才能让产品的滋养助眠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温馨提示:调理调的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和谐,从而实现人体的良性循环。调理是一个慢性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循序渐进,慢慢调理。

不少有失眠、多梦、易醒等睡眠问题的患者,无论是30-40岁的中青年,50岁的更年期女性,还是60-70岁的老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理,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均反馈失眠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睡眠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