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失眠患者,撑起了一个千亿新市场
你的失眠,价值千亿
你最近失眠过吗? 微博上有一个叫“失眠签到”的话题,每天都有睡不着的人来这个话题下面签到,分享各自的故事,打发时间,寻找慰藉,堪称一堵失眠网民的“哭墙”。 截止目前,该话题已经引起了93.3万次讨论,阅读量高达10.3亿。虽然这个活动看上去很无聊,但足以说明受失眠困扰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放眼整个中国,失眠的人数就更多了。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生理疾病,精神压力,甚至睡前看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球赛,都有可能导致失眠。虽然偶尔失眠一两次没什么,但如果失眠成为一种常态,则后果不堪设想。 医学研究表面,轻度失眠会造成记忆减退、注意功能下降等精神问题,耽误工作和学习。重度失眠则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如果连续不睡觉超过七天甚至有生命危险。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失眠的人数之多、后果之重注定了助眠产品会是一个大市场。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15年涉及改善睡眠产品行业细分市场为2114亿;截至2017年,我国整体睡眠市场容量已经达到10000亿元。另外淘宝数据也显示,每天有40万人通过淘宝搜索睡眠产品。 由此可见,“睡眠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块大蛋糕。 过去,人们改善睡眠的方式主要是饮食和药物。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睡眠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了。小米运动发布的《2019 年中国人睡眠白皮书》提到,使用“吃”的方式改善睡眠的人仅占4%,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了智能硬件。 三亿中国人失眠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智能助眠”新市场。 智能助眠,“软硬”兼施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医学上常用的安眠药见效快,但副作用也大。而作为保健品的褪黑素效果因人而异,用久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对于讳疾忌医的中国人来说,更希望有更“保守”的助眠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各样的助眠科技产品应运而生。 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睡眠类APP便一直热门应用,比如“蜗牛睡眠”就长期在健康健美行业排名前三,日活量一度跃过百万。 睡眠APP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睡眠监测,即通过呼吸声来统计睡眠时间、分析睡眠质量,一般这类APP都有自己独特的算法。 另一个功能是帮助睡眠,比如某APP将舒缓的音乐、自然界的声音和白噪音揉在一起,并混合3D音效,起到“催眠曲”的作用。 由于软件层面的影响实在有限,起不到太好的效果。并且单纯的APP缺乏有效的变现手段,大部分睡眠APP智能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 于是,开发商们便更进一步,开始在智能硬件上下功夫。 比如,2014年兴起的智能手环,便能利用音频采集、体温采集、手臂动作采集等方式,立体地监测人们的睡眠质量。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显然比单一的APP要靠谱,并且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然而,睡眠质量的主观性较强,有没有睡好自己心理最清楚。更重要的是,使用睡眠监测只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一些新入局者更倾向于往改善睡眠的功能产品上靠拢,真正解决失眠患者的问题。比如助眠香薰机,就是通过改变睡眠的湿度、气味等外在环境,调整到最适合用户睡眠的状态。 当然,也有一些厂商没有把助眠当成主打功能,仅作为其中一个产品的噱头帮助推广。比如降噪耳机就是通过“与世隔绝”强大隔音效果,减少噪音对患者的干扰,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用于听歌的耳机,助眠只是使用场景之一。 除以之外,还有智能助眠灯、智能眼罩、智能床垫等五花八门的助眠科技产品。此番场景不禁令人想到了智能手机刚问世时的中国手机市场,当时每台手机的屏幕上都写着两个大字: 机会。 既是块肥肉,也是道难题
智能助眠产品,的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市场。 首先,睡眠和吃喝拉撒一样,是不可替代的刚需,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失眠。所以不管是已有的三亿失眠患者,还是剩下的10亿健康人群,都是助眠产品的潜在受众。仅仅是兴起没几年的智能助眠市场就达千亿级,未来更不可限量。 其次,刚需市场自古是商家必争之地,但睡眠领域却没有巨头产生。现在的智能助眠市场可谓是“战国时代”,大家各凭本事,在各自的领域做产品,没有“样样精通”的巨头造成“降维打击”,压力要小上许多。 最后,智能助眠产品发展空间广阔,是一块优质的“敲门砖”。就像王小川的“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引擎三级火箭理论”一样,智能助眠产品可以从单品走向系统和生态链,由小及大,独木成林。 诚然,智能助眠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但相伴而来的则是两方面的难度。 一方面,失眠只是一种症状,患者往往有更深层的病因。医学研究表面,真正的原发单纯性失眠只占比率的15%,而抑郁、焦虑等情绪,才是失眠的根本原因。助眠产品只能作为缓解症状的手段,治标不治本,无法根除问题。 另一方面,睡眠问题的解决方案存在一定的复杂度,通常需要多学科结合。这就意味着产品的开发不仅需要懂电子产品,还要懂医学,研发投入将直线上升。如果想做出点成绩,不烧钱买设备、请专业人士是不可能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难度,这块市场恐怕早就被人占领了吧。依葫芦画瓢谁都会,能把葫芦画出花的感觉才是大师。互联网创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本次活动已经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中国移动、阿里、腾讯、京东、百度、清华紫光、浪潮电子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航五洲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海丰通航、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西门子、空中客车公司、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湾流宇航公司、贝尔直升机德事隆公司、塞斯纳飞机公司、德事隆公司、日蚀飞机公司、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近300家知名企业已经确认参加。参展报名方式
你最近失眠过吗? 微博上有一个叫“失眠签到”的话题,每天都有睡不着的人来这个话题下面签到,分享各自的故事,打发时间,寻找慰藉,堪称一堵失眠网民的“哭墙”。 截止目前,该话题已经引起了93.3万次讨论,阅读量高达10.3亿。虽然这个活动看上去很无聊,但足以说明受失眠困扰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放眼整个中国,失眠的人数就更多了。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生理疾病,精神压力,甚至睡前看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球赛,都有可能导致失眠。虽然偶尔失眠一两次没什么,但如果失眠成为一种常态,则后果不堪设想。 医学研究表面,轻度失眠会造成记忆减退、注意功能下降等精神问题,耽误工作和学习。重度失眠则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如果连续不睡觉超过七天甚至有生命危险。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失眠的人数之多、后果之重注定了助眠产品会是一个大市场。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15年涉及改善睡眠产品行业细分市场为2114亿;截至2017年,我国整体睡眠市场容量已经达到10000亿元。另外淘宝数据也显示,每天有40万人通过淘宝搜索睡眠产品。 由此可见,“睡眠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块大蛋糕。 过去,人们改善睡眠的方式主要是饮食和药物。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睡眠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了。小米运动发布的《2019 年中国人睡眠白皮书》提到,使用“吃”的方式改善睡眠的人仅占4%,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了智能硬件。 三亿中国人失眠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智能助眠”新市场。 智能助眠,“软硬”兼施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医学上常用的安眠药见效快,但副作用也大。而作为保健品的褪黑素效果因人而异,用久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对于讳疾忌医的中国人来说,更希望有更“保守”的助眠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各样的助眠科技产品应运而生。 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睡眠类APP便一直热门应用,比如“蜗牛睡眠”就长期在健康健美行业排名前三,日活量一度跃过百万。 睡眠APP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睡眠监测,即通过呼吸声来统计睡眠时间、分析睡眠质量,一般这类APP都有自己独特的算法。 另一个功能是帮助睡眠,比如某APP将舒缓的音乐、自然界的声音和白噪音揉在一起,并混合3D音效,起到“催眠曲”的作用。 由于软件层面的影响实在有限,起不到太好的效果。并且单纯的APP缺乏有效的变现手段,大部分睡眠APP智能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 于是,开发商们便更进一步,开始在智能硬件上下功夫。 比如,2014年兴起的智能手环,便能利用音频采集、体温采集、手臂动作采集等方式,立体地监测人们的睡眠质量。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显然比单一的APP要靠谱,并且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然而,睡眠质量的主观性较强,有没有睡好自己心理最清楚。更重要的是,使用睡眠监测只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一些新入局者更倾向于往改善睡眠的功能产品上靠拢,真正解决失眠患者的问题。比如助眠香薰机,就是通过改变睡眠的湿度、气味等外在环境,调整到最适合用户睡眠的状态。 当然,也有一些厂商没有把助眠当成主打功能,仅作为其中一个产品的噱头帮助推广。比如降噪耳机就是通过“与世隔绝”强大隔音效果,减少噪音对患者的干扰,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用于听歌的耳机,助眠只是使用场景之一。 除以之外,还有智能助眠灯、智能眼罩、智能床垫等五花八门的助眠科技产品。此番场景不禁令人想到了智能手机刚问世时的中国手机市场,当时每台手机的屏幕上都写着两个大字: 机会。 既是块肥肉,也是道难题
智能助眠产品,的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市场。 首先,睡眠和吃喝拉撒一样,是不可替代的刚需,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失眠。所以不管是已有的三亿失眠患者,还是剩下的10亿健康人群,都是助眠产品的潜在受众。仅仅是兴起没几年的智能助眠市场就达千亿级,未来更不可限量。 其次,刚需市场自古是商家必争之地,但睡眠领域却没有巨头产生。现在的智能助眠市场可谓是“战国时代”,大家各凭本事,在各自的领域做产品,没有“样样精通”的巨头造成“降维打击”,压力要小上许多。 最后,智能助眠产品发展空间广阔,是一块优质的“敲门砖”。就像王小川的“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引擎三级火箭理论”一样,智能助眠产品可以从单品走向系统和生态链,由小及大,独木成林。 诚然,智能助眠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但相伴而来的则是两方面的难度。 一方面,失眠只是一种症状,患者往往有更深层的病因。医学研究表面,真正的原发单纯性失眠只占比率的15%,而抑郁、焦虑等情绪,才是失眠的根本原因。助眠产品只能作为缓解症状的手段,治标不治本,无法根除问题。 另一方面,睡眠问题的解决方案存在一定的复杂度,通常需要多学科结合。这就意味着产品的开发不仅需要懂电子产品,还要懂医学,研发投入将直线上升。如果想做出点成绩,不烧钱买设备、请专业人士是不可能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难度,这块市场恐怕早就被人占领了吧。依葫芦画瓢谁都会,能把葫芦画出花的感觉才是大师。互联网创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
暨首届中国民航人工智能应用大会九月举行由中国民航科普基金会、中国民航报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将于2020年9月举行。本次活动是中国民航局批准的、民航系统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专业展览。
本次活动已经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中国移动、阿里、腾讯、京东、百度、清华紫光、浪潮电子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航五洲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海丰通航、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西门子、空中客车公司、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湾流宇航公司、贝尔直升机德事隆公司、塞斯纳飞机公司、德事隆公司、日蚀飞机公司、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近300家知名企业已经确认参加。参展报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