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恐惧和失眠困扰的年轻人——焦虑性神经症

文 / 锦睿创意
2019-08-21 09:15

案例一:李娜,女,二十五岁,在一家私企做现金出纳。最近一年里,她总是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害怕。亲戚给她介绍对象,可她就是不敢跟人家见面,有时逼得没办法了才去约会,但也总是如坐针毡,紧张得浑身出汗,频频去卫生间以缓解情绪。

她的这种情况近期发展到总是把账目弄错,几次被老板叫去质询。她说只要听到老板在走廊里的脚步声,就感觉自己要紧张得晕厥过去。

她害怕一个人在宿舍待着,可又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晚上,失眠的滋味让她痛不欲生,她常常瞪着眼看天花板直到凌晨。她多次去医院神经科看大夫,结果治疗神经的药物吃了一大堆,却一直不见效果。

案例二:王伟,男,三十岁,报社编辑。几周前,由于一时疏忽导致报纸内容出错,他被报社领导训了几句。幸好差错不大没造成大的影响,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可是,王伟的情绪出了问题,他总是害怕再次出现差错,于是每次看稿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核对。他本以为这样就能平安无事,可差错还是隔三岔五地出现,让领导误以为他的感情出了问题。其实,王伟同样被失眠困扰着,他偷偷服用安定药物来改善睡眠质量,可白天依旧昏昏沉沉。不得已,领导给他调换了岗位,他去了发行部当差。然而,王伟失眠的症状并未好转,他甚至开始怀疑是领导在故意为难自己,并发誓离开报社另谋出路,可他始终下不了决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头发变白了一些,看上去像个半百老人。

案例三:宋梅,女,三十五岁,离异,自由工作者。她由于丈夫出轨而离异,孩子判给了条件优越的丈夫抚养。最近一年里,她有时会忽然晕厥,但持续几秒钟后又会恢复。她怀疑自己有心脑血管问题,去医院做全面检查,结果发现一切正常。但是,医院的诊断并没消除宋梅的恐惧和担忧,而她短时间晕厥的症状也没消失。她担心自己得了什么更加严重的疾病,惶惶不可终日,精神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想到用自杀来摆脱痛苦。

焦虑是李娜、王伟、宋梅三人所体现的情绪集合体,但它有轻、中、重度的区别。轻度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每个人每天都会有数次这样的经验过程,这都属于正常反应。比如,上班途中遭遇堵车,下雨时担心客厅的窗户没关,遭遇恋人和朋友的误解,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股民看到盘面变绿,等等。但是,如果发展到中、重度焦虑就不那么简单了。患者一直担心要有大事发生,并一直集中精力等候大事发生——只要他们担心的大事没发生,他们的焦虑就不会解除。如果这种情绪长时间持续不减,影响到工作和生活,那就是“症”了。焦虑症的发病也有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开始也可能只是短时间的情绪发作,但很可能会慢慢地泛化(由点及面)。比如,一个女人开始只是害怕某个男人,慢慢地发展到害怕那一类长得相似的男人,最后发展到害怕所有的男人。

再如,开始只是害怕老鼠,最后发展到一见到毛草耳的东西就会尖叫。我曾经处理过一位焦虑症患者,他开始只是害怕碱面,后来发展到害怕所有白色的东西,最后竟然一听到“白”这个字就紧张。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泛化过程。心理咨询临床治疗焦虑症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系统脱敏”,就是有计划、按步骤地逐步降低患者对“敏感物”的反应强度。无论是催眠治疗,还是现场操作,都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规范操作。当然,治疗需要一个过程,有长有短,不能操之过急。

而催眠治疗相当专业,催眠师要在催眠状态下调整患者对焦虑源(物)的认知,进而降低其敏感度。重度焦虑症,需要服用抗焦虑症药物配合治疗,但药物都是处方药,需要精神科大夫出具药方,并遵医嘱下药,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及时的调整,不能一个药方吃到底。所以,神经症的治疗通常需要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大夫合作。焦虑症虽然不致命,但会给患者造成很多麻烦和痛苦。

而多数患者不懂得合理管控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让一个简单的情绪问题发展到“症”。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学会觉察(内观)自己的情绪,感觉情绪无法自控时,请及时求助心理咨询师干预治疗——切忌自以为是,酿成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