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解失眠,利弊几何?

文 / 北京和睦家医院
2019-06-21 08:06

心理健康中心门诊信息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预约门诊请拨打:010 - 59277067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患者有失眠症状。其中不少患者提到,有朋友分享经验,失眠可以睡前喝点红酒助眠,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的养生方法。这样做真的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

医学发展历史上,已经有大量事实证明:

饮酒治疗失眠,弊大于利。

无论是哪种酒精饮料,主要的精神活性物质,都是酒精(乙醇)。在现代制药工业出现以前,西方的古老医学也普遍采用酒来处理各种临床问题。就失眠而言,在专利法诞生之后,欧洲曾经注册的各种“安神”药,不下百种,大多数是威士忌酒加各种西方的草药成分。大量临床实践发现,按照对药物的要求,酒精是不合格的。

1. 起作用的剂量,个体差异太大;作用效果不肯定也难以把握。

我们都知道,人对酒精的反应差异很大,有的人喝一点儿就头晕脑胀,有的人“千杯不醉”。在反应类型上,有的人喝酒后“豪言壮语”(兴奋明显),非得很大剂量才会进入“不言不语”。这样势必达到中毒剂量才能有“睡眠”作用,而这其实不是睡眠,是中毒后的嗜睡或浅昏迷(即叫都不容易叫醒)。

2. 副作用多且严重。

比如,不少人可能已经出现走路不稳(共济失调),还没体会到镇静作用。有的人可能诱发心慌、恶心、面部充血、甚至情绪爆发……即使入睡还可以,第二天醒来后,有的人会有明显的宿醉反应,头昏、发蒙、甚至心情莫名压抑。如果医生开具的安眠药有这其中一种表现,估计患者的怨气都小不了。但自己决定喝的,只能自己忍了。

3. 酒精耐受后可能导致其他疾病。

有些开始觉得非常好用的患者,长期使用,会产生剂量耐受(依赖),大量使用时间长了,则导致酒精性肝硬化、酒精依赖……

酒精作为安眠药物使用,无法找到安全的有效剂量,已经明确被历史淘汰,几百个“安神露”“安神液”,今天一个也看不到了。

既然喝酒助眠这么不靠谱

为什么还得到不少推荐呢?

1. 方便易得,使用的人多了,总有少数受益者。

有些人失眠问题轻、使用酒精后放松,饮酒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这就好比“牙疼不是病”,有些轻微的牙周炎等,可以自发缓解。所以留下了“哏凉水”、甚至“用鞋底子抽”等民间“偏方”。

2. 喝酒助眠借由养生的外衣,避免了病耻感。

失眠,往往与生活中的压力、事件的冲击等精神因素有关。因此,难免伴有病耻感,如被看作不坚强,心量不宽,遇事放不下……为此就医和治疗,需要面对这些心理困扰。

规范的治疗应该是?

正是因为失眠与工作生活因素,心理反应息息相关,世界睡眠协会对失眠的治疗指南,首先是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身体疾病方面的干扰因素、工作生活中的影响因素、心理应对上的误区等),有针对性地控制影响因素,改变某些不利于睡眠的行为,而不只是单纯药物治疗。当然更不会推荐饮酒的方法。

让我们回归健全的常识

失眠,是常见症状。药物治疗只是综合处理中的一个有效部分。医生评估后,在调整健康行为同时,适当采用药物治疗,安全性、有效性远好于喝酒。

现实生活中,患者往往不惧怕喝一杯、甚至小半瓶红酒,而怕在医生指导下吃一片正规的治疗药物。这种反差,既有无知无畏的成分,更有逃避心理的影响。这种做法,等于是停留在“哏凉水”的保健水平。“哏凉水”虽然有时也能把牙疼对付过去,但长此以往,口腔保健水平肯定不行,这也是旧时代老人大都牙齿掉光的真正原因。

而世界卫生组织现今的健康目标,是80岁仍有三分之二有功能的牙齿。口腔保健直观,好理解。心理保健似乎看不清、摸不到,但更关乎整个人、整个家庭的健康,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医生寄语

  1. 心情稳定情况下,喝点红酒养生是可以的。烦恼重,失眠明显,基础状态不同,就不属于养生范围了。

  2. 喝酒治疗失眠是被历史淘汰的方法,有效性差,安全性更差,远比正规用药毒副作用大。

  3. 让我们与时俱进,告别“哏凉水”的时代,勇于面对问题,选择医学上证明有效、稳妥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更多阅读

医 生 介 绍 胜利

心理健康中心医生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

胜利医生1995年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硕士)毕业,师从许又新教授,奠定了精神病理学和神经症相关理论等专业基础。1999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毕业,导师沈渔邨院士,专业方向心身疾病。毕业后曾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进修1年,在Arthur Kleinman教授指导下学习患病叙述(illness narrative),在更宽的背景下理解患病现象。2003年曾到Rochester大学短期进修自杀学(suicidology)。

2005年起,与胡大一教授合作开展双心医学。

始终注重以坚实的精神病理学基础,分析、解决患者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出现的精神症状,在临床诊疗的同时以本土化方式尽量给予患者心理帮助。

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