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治疗,不外乎升清与降气
小编导读
工作压力大,失眠;心情不好,失眠;熬夜熬过了头,还是失眠……到底有多少个夜晚是在失眠中度过的呢?大概已经数不清了。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整个人都不好了。治疗失眠,当把握好升清和降气。何时升?何时降?文中见分晓。
失眠是十分常见的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失眠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黄帝内经》云:“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跃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这段对话从中医角度高度地概括了人体睡眠的机制。岐伯回答黄帝的提问时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为什么说的是“卫气不得入于阴”,而不说“气不得入于阴”,或者“阳气不得入于阴”?我个人认为岐伯这么说是要强调阳气分布在肺表卫分,不能下降收敛是人目不能暝的原因,同时也提示人处于“醒”的状态是因为阳气位于肺表,这就是人在肺经行令完毕(早上5点后)后会陆续醒过来的原因;也是《伤寒论》治疗少阴病“脉沉细,但欲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的原因;也是治疗湿气困阻昏昏欲睡须用风药的原因。或许,从这里我们还能推广“阳气不能达于肺表”是不能醒的原因。换个角度来看可知,使得阳气达于肺表是治疗一切该醒而不能醒的疾病的关键。比如说小儿夜尿而不知醒,梦魇不能醒来,中风昏迷不醒,甚至是植物人能听能流泪就是不能醒等,都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麻黄等药引阳气达于肺表。
由此我们得知“阳气不能达于肺表”时,则想醒也醒不了,而“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时,则“目不瞑”而想睡也睡不了。
人要入睡,首先要眼睛能自然闭上,因此,人要入睡首先要肺表卫阳之气能入于阴分。那是不是只要肺表卫气能下降人就能入睡了呢?接下来“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跃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这句话进一步给出了答案。我们白天活动,气机外发,消耗精气,是谓“气留于阳”;夜晚睡眠休息,五脏气机内守潜伏,蒸化肾阴,化为清气,补充白天消耗的精气,是谓“气入于阴”。就像一辆汽车,白天要开出,晚上要开回来加油一样。如果夜晚人体五脏阳气不潜,则“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跃盛”,脏腑就会处在亢奋的工作状态,人就不能入睡。比如心火亢而不降则人烦躁不能眠,胆气逆不能降则人易惊多梦不能眠,胃气逆不能降则卧不能安等。此外,还有各种原因导致的阳郁也会影响睡眠。因阳气困郁,出入不得,则醒时阳气不出而昏昏沉沉,睡时阳气不入而辗转难眠。
另一方面,阴阳互根,永远相伴而行。夜晚人体气机从冲脉下行,这同时,必然存在着清气上升的过程。就像太阳落下,同时月亮会跟着升起一样。这清气从冲脉上升,就像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而能濡养心脑,犹如一股清凉之气,能使得大脑从亢奋的工作状态平静下来,人才能入睡。否则,清气不升,大脑中精血不足,虚火就会亢盛,人就会烦躁不能入睡。这时候如果单纯降浊气的话,浊气降的同时清气上升也受到抑制,治疗效果就不好。因此,我们在治疗失眠的时候,应该以升清为主还是应该以降气为主就要心中有数。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判断呢?
这个时候,脉诊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如果失眠同时伴有脉势上越,就说明是气机上越不降,阳不入阴导致的失眠,这时候就应该以降气为主。如果失眠同时又见到有左寸不足的话,就说明失眠和清气不升有关。这种情况如果伴有大便不通的话,则必须要先通大便。大便通了,清气才能上升。同时还要重用川芎,升清气,养心阴。这样治疗效果就会好。
现代生活中影响睡眠的因素很多,比如思虑过多、欲望太盛,则气血上越,大脑不停地运转,根本停不下来而不能入眠;饮食不节,酒肉厚味,辛辣酸冷,过食则伤及胆胃,胆胃不降则卧不能安;生活放纵无节制,如纵欲、熬夜、过劳等,则精亏阳气不能内守而上越故虚烦不能眠等等。治疗上,若见脉亢上越而尺脉细,症见烦躁不宁者,可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见左寸脉亢而右尺脉弱,症见烦躁、舌红、尿赤而腰腿酸软无力者,可选交泰丸加减;脉上越,上独亢而下不甚虚,并可见舌质红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加黄芩加减;见左关或关上独浮亢,症见多梦易惊者可用温胆汤加减;见右关或关上抬起独浮亢,症见胃胀打嗝反酸者可用半夏黍米汤加减;见脉或上弱下强,或浮取弱沉取有力,或弦数而不柔者,同时又可以看到舌质红者,多为阳气郁闭,升降出入不得,这种情况在泄热同时,需要配合疏风升阳的方法才能取效。但归根结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须患者调整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才能获得好的稳定的疗效。
读罢文章,我们了解了当如何治疗失眠。临证时,具体怎样应用呢?不妨来点医案满足你求知的欲望。
《 任之堂医案讲习录 》
本书是对任之堂主人余浩日常诊治的部分病案的整理。全书分为七讲,主要对腰腿痛、失眠、皮肤痒疹、怕冷、脾胃疾病、眼睛干痛等的诊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总结。书中的每个病案,都力求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把症状和脉象背后的本质解释清楚后,再解读处方为什么用这个方,为什么用这味药。这样,展示给大家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医案,更主要的是一种临床思维模式:通过对脉诊的把握和症状的解读,加上对方药的熟悉,理法方药通达后,就犹如在临床中插上了翅膀,能够自由地飞翔。这样经过临床的反复锤炼之后,即使症状再复杂、再稀奇,都能知道如何分析处理,最后才能真正地走上大医之路。(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任之堂医案讲习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董雪峰,张宇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