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六种中医方法让你彻底告别失眠,从此都是高质量的睡眠!
是谁惊扰了你的美梦,一夜无眠;又是谁悄悄偷走你的睡意,无法入睡!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睡觉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在失眠的朋友眼中,睡觉却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高质量的睡眠,几乎成了一种奢侈。失眠了怎么办?别慌!中医上有锦囊妙方,且看正文!
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本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具有病程长、缠绵难愈之特性。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的不足,以及睡眠后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等。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中医将不寐总体分为虚实两类,虚证以心肝血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为主,实证以痰热内扰、肝郁气滞、肝郁兼痰浊为主。
现将临证辨治不寐的经验整理如下。
一、虚症
①心肝血虚证
起因:此型多因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肝阴不足、心血亏虚。肝阴不足则不能藏魂,魂不归肝则不得入寐;心血亏虚则不能藏神,神不守舍则更不能眠;阴血不足则生内热,虚热内扰则虚烦。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载:“夫肝藏魂,有相火内寄。烦由心生,心火动则相火随之,于是内火扰乱,则魂无所归。故凡有夜卧魂梦不安之证,无不皆以治肝为主。”
症状::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质偏红,苔薄,脉弦细。
调理:中医上的方向是治宜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养肝阴,益心血而宁心安神,使阴血不虚,则阴能涵阳;调养肝血,并能解郁。俾心肝血旺,阴阳相和,则神志安宁矣。
②心脾两虚证
起因:此型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导致心血不足,或吐泻、饮食等伤及脾胃,导致脾胃失和,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而使心脑神志不宁出现不寐。如《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
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调理: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安神定志之功。化源足,心血充,心神得养,则睡眠酣畅。
③心肾不交证
起因:此型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扰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之室耳。”
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调理:宗仲景之法,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奏滋肾阴、降心火、养血安神之功,甚合病情。
二、实证
①痰热内扰证
起因:此型多因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以致不得安寐。此即《素问·逆调论》所言之“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此《张氏医通·不得卧》阐明了其中的原因:“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症状:头重目眩,惊悸不安,心烦口苦,痰多胸闷,恶心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和中安神。
调理:使痰热得清,中焦无滞,阳平阴秘,阳入于阴,诸症得解,纵可安眠。
②肝郁气滞证
起因:此型多因情志所伤,郁怒不畅,使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而致肝郁气滞,伤及心脾,心失所养,神失所藏而不寐。《普济本事方》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症状:此型多见:不寐,心情抑郁,情绪不宁,焦虑烦躁,胸胁胀满,脘闷嗳气,善太息,头晕乏力,食少纳呆,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
调理: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安神。肝气得疏,肝郁得解,肝血得复,脾气得健,心神得养,睡眠功能可恢复正常。
③肝郁兼痰浊证
起因:此型多因郁怒太过,影响肝胆疏泄及脾胃运化,以致肝胆不利,痰热内阻,痰火上扰,心神不安而不寐。《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症状:此型多见:失眠心烦,心情抑郁,焦虑恐惧,胸闷、心慌、气短、头晕,坐卧不宁,注意力难以集中,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弦。
调理:治宜和解枢机,通阳化痰,重镇安神,和解枢机、通阳化痰、重镇安神之效。
不寐的病人,常有各种诱发因素,因此除药物治疗以外,中医上注重用心理疏导疗法,去除患者的发病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