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你可以睡得更好
失眠是很常见的症状,有的学者认为失眠是一种病,也有的学者认为并不是病,只是某些尚未暴露出来或是已经出现的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失眠的病人应该设法查清原因,进行及时而彻底的治疗。
引起失眠的原因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如果归纳起来的话,可分为环境因素、躯体疾病、药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四大类。不同的失眠者原因各不相同,有可能是这四类因素中的某些因素或单独或共同在起作用。
适宜的睡眠条件与环境,对于失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居所周围工地上机器彻夜轰鸣,居室内空气污浊、阴湿寒冷被褥睡起来也不舒服,很难想象在这种条件和环境下能够睡安稳。
各种疾病常常导致失眠,疾病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疾病总会伴有躯体的不适,这些症状往往会在夜深人静时更加明显,以至于使人在夜里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其二,疾病往往能给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通过这一间接作用可造成失眠。
其三,很多精神疾病本身的症状之一便是失眠,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需要说明的是,疾病所造成的失眠常与疾病伴随发生,也往往能够随疾病的好转而好转。
举个例子,甲亢的产生大多时候都是因为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产生的内分泌上的病症,甲亢可引起顽固性的失眠症状还会产生烦躁、多虑、紧张、神经过敏和心脑血管疾病和病症的发生,但是甲亢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疗后,疾病得到改善,失眠也会改善。
有些药物可影响睡眠,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酒精等都可引起失眠。
心理因素是引起失眠的最重要又最不被重视的原因。“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七情中任何一种情绪的过度表达都可引起失眠。学习的紧张、工作的压力、与同事关系的不融洽、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夫妻关系的不和以及意外事件所造成的心理伤害都会造成失眠。心理因素可导致失眠,反过来失眠又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引起焦虑、紧张、担心、情绪不稳,这些情绪反过来又会加重失眠,从而走入了怪圈。由此看来,心理因素不仅可引起失眠,而且还会加重失眠。在长期失眠者中,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心理因素的参与。
失眠和神经衰弱是一回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两者不能画等号。因为失眠只是一种症状,失眠指的是病人长时间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睡后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不适或白天思睡等。
而神经衰弱是一种疾病诊断,它包括的症状繁多,失眠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症状。神经衰弱还包括其他许多症状,如精神容易兴奋、脑子乱、杂乱无章、对声光等刺激感觉过敏、怕吵怕闹、容易疲劳、没精神、烦恼、易怒、紧张等。
虽然神经衰弱的病人常有失眠,但失眠者中真正属于神经衰弱的并不多。过去我国把神经衰弱的诊断扩大化了。实际上,一部分失眠者是单纯性的失眠,而另外更多的是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在某些国家,已经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
如果失眠病人主观上就把自己归到神经衰弱的人群里,并不去仔细寻找原因的话,就很可能耽误治疗。而如果能够找到失眠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例如服用一些抗抑郁剂、抗焦虑药等,再配合心理疗法,是完全能够从失眠中解脱出来的。
什么叫焦虑性失眠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
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对未发生事情的一种恐惧感。有焦虑情绪的人往往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做种种不利的、负性的猜测,已致造成紧张、不安和恐惧。正常人就有焦虑情绪,举例来说,约好一位朋友晚7点看电影,如果到了6点50分还没有见到朋友,那就一定会有焦虑不安的情绪,可是只要朋友的身影在7点之前出现,这种焦虑情绪便会立刻消失。同样,在考试之前的学生都会出现焦虑,但只要考卷发下,迅速答题时,焦虑情绪就会逐渐消失。这两个例子说明正常人也可出现焦虑,只是只要未来发生的事情在现实中出现后的情况并不像预期中那样不利和负性,焦虑就消失了。
有焦虑色彩的病人情况就不同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未来发生的事情发愁、苦恼、烦躁。如果一件事情发生后并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糟糕时,他们的焦虑会马上转向另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上,所以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紧张不安。由于焦虑情绪过度,也常伴随着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尤其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出现手脚多汗、心悸、心跳快、呼吸急促、肌肉收缩、颤抖等症状。此外,在行为上也有焦虑的表现,像搓手顿足、唉声叹气、用手拔头发等,严重时用头撞墙,在地上打滚,这些都是常见的外部症状。
焦虑病人都有睡眠障碍,焦虑性失眠以入睡困难最为突出。病人躺在床上之后,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脑子里思考一些焦虑的事但又解决不了,结果是越想越兴奋,越兴奋就越睡不着。时间久了病人对睡眠也恐惧起来了,一到晚上就在思考“今晚能不能入睡”,担心睡不着,结果还真的不能入睡。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造成了焦虑性失眠,使病人苦恼万分,渴望解决之途。
为什么有些失眠病人被大夫诊断为抑郁症
有些失眠病人因为长期失眠而经常自己在药店买安眠药吃。日子长了,药量越吃越大,而睡眠却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最后,到医院看病的时候,却被大夫诊断为抑郁症。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失眠在许多情况下只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我们平时只注意失眠,而忽略了失眠背后的潜在疾病,抑郁症便是一种最容易被忽略的疾病。
抑郁症典型的睡眠障碍是半夜早醒,即在黑夜中突然醒来,醒后不能再入睡,脑海里反复浮现着一些不愉快的往事或对前途忧心忡忡。此外,病人也可表现为晚上上床后超过半小时不能入睡或夜间易醒、多梦等。
除睡眠障碍外,抑郁症患者往往还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情绪低落、内心缺乏愉快感、对任何事都觉兴趣索然,丧失了以往对生活、工作的热情和乐趣,或是无任何原因感到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觉得脑子变迟钝了,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病情严重时,患者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不值得留恋,甚至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
由此可见,失眠仅仅是抑郁症的一项症状。若把抑郁症当成单纯的失眠来治疗,不仅会贻误病情,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您或您的家人除了失眠,还有情绪不好,一定要到医院看大夫,绝不能耽搁,以便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催眠药物也会引起睡眠障碍
众所周知,催眠药物是用来帮助睡眠障碍患者提高睡眠质量的,但有时候它反而会引起睡眠障碍。
如果你是一位长期依赖催眠药物的睡眠障碍者,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发现药物的催眠作用越来越弱,需要不断增加剂量,否则睡眠质量就会下降。这就是一种与催眠药物有关的睡眠障碍,睡眠医学中称为“催眠药物依赖性睡眠障碍”。
催眠药物依赖性睡眠障碍是指由于使用催眠药物产生的耐受或戒断引起的失眠或睡眠过多。目前涉及最多的药物主要是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和巴比妥类药物(如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等)。多见于老年女性,起病前有使用催眠药物或中断使用催眠药物的背景,在取得最初疗效后,因担心成瘾而自行突然停药,此时反而出现严重的失眠。
部分患者在最初的疗效逐渐消失后,便以提高剂量来抵消由于药物耐受而出现的疗效下降现象。随着剂量的增加,由于白天药物残留效应的增加,患者可出现睡眠过多、反应迟钝、言语含混不清、傍晚时情绪不安或紧张等。此时,患者常把这些症状错误地认为是由于夜间失眠所致,到处求医,不断接受更多的催眠药物治疗。
治疗上主要针对催眠药物导致的依赖性进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订停药计划。加强对合理使用催眠药物的认识,切实做到不滥用、不弃用。对于长期应用止痛药物或酗酒者,不应服用催眠药物;若使用催眠药物,应短期、间断用药,不宜长时间(>3个月)应用。若非用不可,应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催眠药物交替使用;不宜突然中断用药。